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7年推动127项改革试点任务全面落地
  本报讯 (实习记者 秦瑶 首席记者 李荣)4月1日,记者从西安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7周年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七年来,西安区域在贸易投资便利化、“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协同发展等方面大胆探索创新,推动127项改革试点任务全面落地,累计形成686项创新案例,其中39项案例得到国务院和相关部委通报肯定,88项案例在全省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已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和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
  突出重点领域制度创新
  七年来,西安区域全力推进贸易、金融等重点领域开放创新。
  通关效率大幅提升。集拼出港企业通关时效提高2-3天,实现国际货物24小时“随到随提、随到随装”。建立智能关务中心,推动区内企业报关效率提高95%以上。上线运行全国首个“加工贸易云报核系统”,可为加工贸易企业在账册核销过程中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提高核销作业效率90%,压缩通关时间50%以上。
  开放载体不断拓展。全国首个内陆港口启运港退税试点资质在西安港实施,全省首个实现仓储和安防监控系统实时与海关联网联动的保税仓库——浐灞国际会展公用型保税仓投用,全省首创的“二手车出口+中欧班列+综保区集结+启运港退税”业务模式,将充分发挥中欧班列的通道优势,大幅提升二手车出口业务成效,助力西安打造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二手车出口集结中心。
  金融服务持续完善。探索形成“科创企业票据融资新模式”“通丝路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服务平台”等4项国家级制度创新成果。“丝路国际保理平台”累计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人民币融资超过55亿元,美元融资3000多万元,服务中小企业超2000家。截至今年2月,西安区域新增市场主体214833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015家,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1151家,新增市场主体是揭牌前的8倍。
  积极对标国际经贸规则
  七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强研究,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政务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在全市率先设置“潮汐窗口”,建立“企业宁静日”制度,设立西北地区首个省级RCEP企业服务中心,不断提升服务开放型经济的营商环境建设水平。
  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鼓励优秀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在自贸试验区工作,探索开展外籍人才创新创业试点,颁发了全省首张外国人才创业工作证。持续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及流程,设立全市首个自贸人才交流基地,加快释放人才红利、助力企业发展。
  法治环境持续向好。建设临空经济仲裁院,设立全省首个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知识产权保护站工作站,上线运营全国首个国际商事法律线上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一站式”国际商事法律服务体系。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中,西安市多次获评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标杆城市,并被认定为全国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城市之一。在去年年底举办的2023国际化营商环境创新发展论坛上,西安获评“2023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
  加快区域协同联动
  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的先行先试,为西安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提供了强大动力。
  在陆空联动拓通道方面,围绕中欧班列(西安)高质量开行,推出舱单归并、全程统一运单、宽轨直达班列等20多项创新举措,“舱单归并”新模式节省企业90%以上通关费用。截至目前,中欧班列(西安)国际干线增加至18条,“+西欧”集结线路达23条,班列的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核心指标持续位居全国前列。在航空口岸探索形成“大型机场运行协调新机制”“进口快件智慧监管模式”等10余项创新举措,开通全省首条(西安—哈萨克斯坦)TIR(国际公路运输公约)国际跨境公路货运线路。截至目前,机场累计开通全货运航线43条、第五航权航线4条。
  在国际产能合作方面,建设中欧合作产业园、中俄丝路创新园,支持爱菊集团、隆基绿能等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设立分销网络、生产基地和物流园区。联合高校举办“一带一路”留学生创业大赛,“一带一路”电子商务培训班等活动,为西安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在多方协同促创新方面,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先后加入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与青岛、烟台、济南等沿黄流域9省(区)25个经济功能区开展知识产权协同保护、行政审批一体化跨域通办等服务合作;与云南、四川等5个自贸试验区探索推进中老铁路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创新;与连云港、郑州等9个自贸片区共同发起成立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自贸试验区联盟,进一步深化产业、通道、贸易便利化等方面的协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