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苗永麟:陕北说书艺人的黄土新弦歌
苗永麟在表演陕北说书

  □ 实习记者 马尤翼 记者 赵婧
  “吃奶的娃娃忘不了个娘,好光景不敢忘了共产党。”3月7日,在陕西省绥德师范附属小学的“开学第一课”上,苗永麟怀抱三弦、腿绑甩板,通俗唱词配上激昂唱腔,引得教室里的孩童们凝神静听。
  上过央视演播厅见过“大阵仗”,下过乡间庙会舞台、院落炕头“接地气”,雅俗共赏、兼容并蓄,如今的苗永麟作为“陕北说书传承人”毅然走进校园,把红色文化用陕北说书形式植根孩子们心田。
  说书30年,三根琴弦一张绣口,通俗凝练、节奏昂扬,说尽千古往事,唱响发展新曲。在他看来,陕北说书一路传承,与群众贴心、与时代同行。
  陕北说书最初是盲人谋生的营生,采用陕北民歌小调形式,在一弹一唱中演绎传说、故事,后汲取眉户、秦腔、道情、信天游曲调,发展成陕北独有的说唱艺术。
  苗永麟出生于绥德县四十里铺镇苗庄村,打小就喜欢看村里庙会上表演的民间曲艺,艺人台上演,他在台下仿,天资聪颖的他就这么在一来二去间,滋养着民间曲艺在心中拔节生长。
  “从小我就热爱陕北艺术,向往着走出大山。”苗永麟笑着说起自己的“野心”。
  1993年,苗永麟进入绥德县晋剧团工作。那时团里需要多面手,他唢呐、三弦、二胡、锣、镲等乐器样样学。每年从正月初三到九月十三,赶庙会、唱台口,农村田间地头、村里院落炕头都是他说唱的舞台,如今一晃已走过了三十载说书生涯。
  传统陕北说书多为神话故事、历史演义、民间传说、爱情故事,唱词要熟稔于心,加之独有唱腔,才能让听众欲罢不能。陕北说书人很多,流派也不尽相同,只拜师一门难以博采众长,苗永麟为此四处求学,形成了独有的说唱风格。
  “弹起三弦定起个音,众位乡亲仔细听……”每每看到乡亲们专注的眼神,苗永麟就更坚定了要传承好这门民间艺术的信心。
  陕北说书是门“苦营生”,它用欢笑说酸苦、用诙谐道苦楚。“冬睡凉炕,夏睡热窑”,苗永麟笑着道出多年在乡间说书的那些难。
  炎热酷暑挨村演出,住的是村民烧饭窑洞的热炕头;寒冬腊月走村串户,住的是村民荒废多年的寒窑。“零下二十来度没暖炕,也不好意思用电热毯,只能忍着冻。”苗永麟回忆道。
  “所有的经历都是艺术的养分,黄土地里有讲不完的故事。”扎根乡村一线,苗永麟尽情汲取原生态艺术创作养分。
  苦过低迷期,迎来新生机。
  “米脂婆姨绥德汉,天下名州美名传;旱码头小吃数不完,人见人爱人人夸;黑粉油旋羊杂汤,杂面能擀丈二长。”苗永麟自创《名州颂》说书段子,屡屡登上舞台为家乡绥德代言。
  2006年,陕北说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苗永麟参加第三届陕西省陕北说书大赛,不仅摘得头冠,还荣膺“陕西省十佳艺人”。2019年,他登上央视3套《幸福账单》舞台,即兴说书迎得满堂彩。
  “陕北说书要与时俱进、通俗易懂,要让观众‘听得懂、喜欢听’。”苗永麟说,近些年,由于政府对说书艺术的重视,陕北说书借助网络平台和官方推广活动“走出深闺天下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青松翠柏遍地栽,光明大道共产党开,五星红旗高举上,幸福的生活万年长。”走进新时代,苗永麟以红色文化为创作源泉,用通俗易懂的唱词纵情讴歌发展巨变,并在中共绥德地委旧址担任“文艺党课”老师,肩负起传承之责,培训徒弟达上百个。
  “现在说书的光景真的比以前好太多了,看到这么多娃娃都喜欢陕北说书,真是不愁这门手艺没人学了!”苗永麟抚摸着陪伴自己几十年的三弦说,“相信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一定会绽放出更灿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