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习记者 马尤翼 记者 赵婧
到陕西,必须要咥“三秦套餐”。
由肉夹馍、凉皮、冰峰汽水集合而成的王牌组合是“老陕”最青睐的快餐小吃。尤其是潼关肉夹馍,以“焦黄酥脆、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特点赢得口碑,2012年被确定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潼关县被列入“肉夹馍美食地标城市名录”。
富民产业如何行稳致远,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2月5日,民建陕西省委会在潼关县召开研讨会,邀请企业家代表、专家、相关部门负责人,围绕肉夹馍产业发展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集思广益、探讨交流。
“加厚”馍里的科技含量
近年来,潼关县坚持把肉夹馍产业作为首位产业、特色产业、富民产业,聚全县之力全业态布局,不断推动肉夹馍产业高质量发展。
潼关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李少博在研讨会上晒出一组数据:2023年,潼关县产出速冻饼5亿个,年产值7亿元。潼关县不仅“一张饼在全国吃香”,还挺进国际市场,出口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13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速冻饼500万个。
入口即化的卤肉搭配清香酥脆的千层饼,潼关肉夹馍制作方法看似简单实则“内藏乾坤”,从传统手工到机器生产,如何更好地升级工艺配方,高度还原传统潼关肉夹馍风味品质,是当前产业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
“从食品加工技术角度来说,要做出好吃的肉夹馍难度系数很大。”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教授张宝善认为,潼关肉夹馍要出海成为“世界的肉夹馍”,关键在“饼”。他建议,要进一步优化饼胚制作工艺,加大研发力度,解决好淀粉老化问题,尽可能保留潼关肉夹馍的口感和精髓。
“产品创新是关键,融合就是创新。”中华文化促进会糕饼文化委员会副会长张鉴认为,肉夹馍和烘焙行业一起或许能擦出创新的火花。“目前潼关肉夹馍产业的产品相对单一且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足。为了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可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潼关肉夹馍产业大会,促进行业交流,提高产业自我造血能力。”
传承好馍里的“文化味”
作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潼关肉夹馍这块标志性的“舌尖”招牌,也承载着传播潼关饮食文化的使命。
“我们要通过潼关肉夹馍讲好文化故事,抓好传承和发展。”西北农林科技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朱玉春说,潼关肉夹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在传递陕西美食独特口味的同时,也增强了陕西人民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她建议,要深入挖掘潼关肉夹馍历史文化元素,丰富潼关肉夹馍的文化内涵和外延,将其打造成为鲜明的地域文化符号,形成更有效的传播力。
随着潼关肉夹馍产业在全国“风生水起”,品牌商标被“搭便车”现象时有发生。发言中,李少博在研讨会上直指产业“痛点”:目前,潼关肉夹馍品牌保护还未形成有力机制,恶意注册未能有效制止。
对此,省知识产权局规划协调处四级调研员申鹏建议,应完善细化相关的产品标准体系,突出产品自身特色的生产工艺,彰显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优势,提高知识产权意识,申请专利保护,通过建立专利壁垒夯实行业话语权,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际步伐”加快迈进
肉夹馍产业作为潼关产业板块的“中流砥柱”,关乎县域经济长远发展。2023年12月,在2023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举办期间,潼关肉夹馍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这为潼关肉夹馍品牌塑造开启了新篇章。
“要牵住潼关肉夹馍县域公用品牌建设这一‘牛鼻子’,关键是做好顶层设计。”民建陕西省委会企业委员会主任韩玲建议,尽快制定百亿级肉夹馍产业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品牌运行,由政府牵头搭台、企业分工唱戏,最大程度连接政府、专家、企业,组织优势产业资源,以IP引爆和产业打造,促进潼关肉夹馍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近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新征程上,不少陕西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2023年的德国科隆世界食品博览会上,有35家客商与我们达成合作意向,其中与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客商签订了战略框架合作协议。”潼关县盛潼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华峰在会上分享喜讯。
乘着“一带一路”东风,潼关肉夹馍产业如何更好地扬帆出海,成为海外蹿红的“中国餐饮名片”?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管委会指导联络处处长陈华认为,走国际化路线需做好整体战略布局,为此可以多向其他出海企业学习借鉴。她以老字号企业爱菊集团为例,建议构建国内国际优质农产品“双循环”大通道,探索“一带一路”农产品供应链服务新模式,同时定期组织潼关肉夹馍有关企业洽谈交流,寻找合作机遇,蹚出国际化发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