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凝心聚智 携手共护母亲河
  □ 实习记者 秦瑶 首席记者 李荣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黄河流域陕西段位于黄河中游,是华夏先民繁衍生息的重要家园,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多方发力,推动黄河流域陕西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听听委员们怎么说。
   高健翎委员:建立健全责任落实机制
  近年来,我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防沙治沙和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统筹推进一系列工程建设,逐步建成了稳定的防沙治沙体系,生态状况持续好转,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区域生态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直以来,黄河流域都是省政协委员、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一级巡视员高健翎关注的问题之一。他说,黄河“几字弯”攻坚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七大生态要素俱全,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必须重点解决好沙患、水患、盐渍化、农田防护林、草原超载过牧和河湖湿地保护六大生态问题。
  对此,高健翎建议,不断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建立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联防联治联控工作协调机制,构建覆盖全面、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形成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局面。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完善资金支撑体系,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高健翎还建议,以重大工程项目为支撑、以示范项目为抓手,完善项目储备体系。加大荒漠化综合防治技术攻关力度、技术综合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健全监督考核机制,严格实行行政领导防沙治沙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制度,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林长制、河湖长制督查考核和目标考核。
  高子伟委员:建立沿黄文化旅游联盟
  历史上,黄河流域陕西段不仅为人民生活提供了物质资源,还提供着丰富的文化给养。
  近年来,陕西在推进黄河流域陕西段生态环境治理、经济转型升级和关键技术攻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旅游产业资源整合不佳、服务品质有待提升、价值挖掘与创新能力不够等问题。省政协委员、延安大学党委书记高子伟认为,在文旅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应围绕文化资源保护、价值挖掘和创新发展,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高子伟建议,以陕西沿黄观光公路为依托,建立沿黄文化旅游联盟,整合资源、统一协调、统筹发展。花大力气保护沿黄文化遗产资源,延续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下大功夫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沿黄文化旅游带纵向整合石峁、乾坤湾、壶口瀑布等30余处旅游景点,横向联通沿黄观光公路西侧自然风貌和红色人文景观资源,打造国际化黄河文化旅游带。
  在沿黄文化旅游联盟的组织协调下,各县区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组团发展旅游产业,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关县区可以充分借鉴“淄博烧烤现象”成功经验,全力打造新型旅游业服务模式。
  刘勇委员:优化流域生态协同治理模式
  2023年,我省全力推进黄河流域污染防治,上半年累计完成113座县级以上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同时启动黄河流域“清废行动”,加强固体废物倾倒排查整治工作,仅半年,黄河流域65个国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断面占比达92.3%,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有效促进了我省水资源的积蓄和水环境的提升。
  在长期调研中,省政协委员、西安建苑(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刘勇发现,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域生态问题逐渐显现。
  “我省位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气候干旱少雨,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647亿立方米,不到长江的7%。但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40%的生态警戒线。”刘勇说,在我省部分地方,水源地缺乏统一规划,特别是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设施落后,雨水和污水混合排放,对黄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水环境造成较大威胁,严重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质量。
  刘勇建议,强化治理主体责任意识,出台相关方针政策,为治理主体提供政策性保障,提高流域治理规划的协同性,创新协同治理模式,各区域多部门同向发力,推进信息共享、人员共管、设备共用,提升治理效能。运用好信息化手段,搭建生态保护信息共享平台,更加全面、准确地收集分析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数据,并进行综合整理,实现实时更新。利用遥感技术、卫星通信、GPS和GIS等数字化技术提高黄河流域水质监测效率,建立全流域跨边界系统数据库,实现多地区、多主体协同监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