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李梅委员:“只为戏曲艺术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住陕全国政协委员李梅

  □ 记者 刘凡銆
  “希望同志们克服困难,精益求精,以经典致敬这片秦腔的热土,以经典回馈广大戏迷的热情!”2月19日,在位于宝鸡市高新区磻溪镇杨家店村临时搭建的舞台前,李梅勉励演员们要以一流的水准,回馈前来看戏的父老乡亲。
  这次演出选定的《王宝钏》《锁麟囊》《双官诰》等秦腔剧目,李梅和团队演员已记不清演过多少次了。虽然对唱词唱腔等早已了然于胸,但演出前她还是细致嘱咐做好关键细节。
  演出开始,李梅走上舞台,在寒风中演唱秦腔《洪湖赤卫队》经典唱段,悠扬婉转的唱腔,引得台下观众阵阵掌声。新年伊始,她希望以一场酣畅淋漓的秦腔盛宴,表达对秦腔戏迷的新春祝福。
  这是省戏曲研究院2024“戏曲进乡村”在宝鸡5天新春演出中的一幕。从2月15日至19日,13场秦腔惠民表演、11部经典大戏,让宝鸡的秦腔戏迷在新年佳节过足了戏瘾。
  送戏下乡,倾心服务群众,这是李梅和团队的演出常态。仅2023年,李梅就带领团队下基层演出135场。
  为了给基层群众送去戏曲文化大餐,近年来,李梅带领省戏曲研究院创作出秦腔传统剧《再续红梅缘》、秦腔历史剧《关西夫子》、秦腔神话剧《西游记》等精品力作,结合重要时间节点策划举办新春“报春归”、清明“缅怀先烈 致敬英雄”、“祖国颂·梅花情”等系列主题演出活动,一次次将经典大戏、名段集萃送到群众家门口。
  “我舍不得放弃每一次下乡演出的机会,只为戏曲艺术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在李梅心目中,传承戏曲艺术是自己的责任所在。
  倾情做好文化下基层服务,持续为戏曲艺术发展鼓与呼。作为连任两届的全国政协委员,李梅提交的6件关于戏曲传承发展的提案,均得到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相关部委的关注和回复。其中,围绕戏曲人才的培养,从2019年起,李梅已在全国两会上提交了3件相关提案。
  “后锅没水了,前锅也就干了。”借用省戏曲研究院第一任院长马健翎的话,李梅形象地道出当下戏曲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如何更好推进新时代戏曲人才队伍建设?带着这样的思考,结合工作实际,在去年全国两会上,李梅提交了《优化戏剧院校布局 完善戏剧人才机构》的提案,建议创办西安戏剧学院,填补我国西部戏剧类院校的空白。
  “陕西是教育大省,但在艺术类高等教育方面,戏剧教育目前仍是空白。”李梅在调研中发现,因戏剧早期教育的特殊性,戏曲人才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整体数量偏少,地方戏曲“高、精、尖”艺术人才断层现象不容忽视。
  “文化素养的欠缺,是演员发展后劲不足的主要障碍。”李梅建议,应筹建西安戏剧学院,破解地方戏剧艺术人才断代、学历层次低的困境,以差异化定位与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
  李梅的建议得到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23年7月,西安戏剧学院被列入陕西省2023年度第二批拟申报设置本科学校名单。
  “我相信,西安戏剧学院的落地,将有力促进西北地区戏剧人才的培养,为剧种振兴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推动戏剧行业健康发展。”李梅欣慰地说。
  戏曲艺术与时代同行、与民众共生。西安厚重的文化底蕴,不断赋予李梅创作激情,她努力探索戏曲艺术表达新境界,用精品演出拓展戏曲阵地。
  “天地日月育乾坤,梦绕长安多少回……”2023年5月18日晚,李梅带领剧院119名演职人员亮相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民文化艺术年暨中国-中亚青年艺术节开幕式。
  表演现场,李梅在紫云楼前唱响大秦阿宫腔《梦回长安》,清丽婉转的唱腔、翻高遏低的风格,配以蕴含陕西古迹、寄托美好祈愿的歌词,让现场嘉宾瞬间梦回大唐,浸润在长安的风华气韵中。
  “这次演唱是‘新词+老调’,我们将传统戏曲与创新歌词融为一体,坚持以守正创新的理念,推进陕西戏曲的时代表达,让更多人感知中国戏剧,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李梅说。
  在为期40余天的排练中,李梅带领团队从服饰妆容、舞美设计、戏曲内容等方面进行多次打磨推敲,力求在将地方戏曲艺术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中进行与时俱进的传承。
  以杨开慧烈士为题材的碗碗腔现代剧《骄杨之恋》、以陕北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秦腔现代剧《楷模村》、讴歌平民治沙英雄的秦腔现代剧《生命的绿洲》……近年来,李梅带领团队推出了一系列与当下现实生活同频共振、反映百姓心声的现代戏作品,在全国多地进行巡演,引发无数年轻戏迷的共情共鸣。
  对于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李梅充满期待。今年她将继续关注中国戏曲传承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围绕创新推动中国戏曲生态建设建言献策。
  “作为文艺工作者,我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不断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和人才培育,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李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