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韩城市党家村:
大棚经济锦上添“花”

  □ 记者 唐冰  
  腊月将尽,山野萧瑟,田亩间还未完全消融的积雪,昭示着来年的好收成。

  2月7日,记者走进韩城市党家村时令蔬果采摘园的温室大棚,茁壮的西红柿藤蔓顺着牵引绳奋力攀缘,圆滚滚的果实长势喜人,满目翠绿中孕育着新春的勃勃生机。  
  “这茬西红柿10月栽苗,目前一部分已经上市销售,供应春节市场。”大棚内,党家村村民、“棚主”朱建宏一会儿给西红柿藤蔓打顶,一会儿弯下腰查看果实的生长情况,疏叶、拔草,手里一刻也不得闲。  
  采摘园内共建设有4座采摘大棚。成为“棚主”之前,朱建宏是一名长途货运司机,“跑长途挣的是辛苦钱,十天半个月连续在路上都是常态。2022年村上建起了温室大棚,需要有人管理,我就报名了。”  
  世人熟知的党家村,是有着“东方人类传统民居的活化石”“世界民居之瑰宝”美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近年来,依托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党家村在乡村振兴中不断探索景区和村级发展有机融合的新路子。建设采摘大棚,就是该村结合乡村旅游布局发展特色项目的实践路径之一。  
  “党家村旅游产业基础比较成熟,村上劳动力也较为富余。2022年4月,我们结合镇上产业发展规划,通过流转18户村民的闲置土地23亩,投资147万元建设了3座温室大棚和1座拱棚,希望在挖掘村休闲农业旅游潜力的同时,进一步拓宽群众家门口就业渠道,也为群众‘菜篮子’提供更多保障。”西庄镇副镇长赵亚奇介绍道。  
  像朱建宏一样在采摘园上班的共有26人,村民关爱华也是其中之一,“以前没有工作,主要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现在孩子慢慢长大,我每天来大棚里做一些日常维护的工作,成了每月领工资的‘上班族’。”上班一年多,关爱华说自己对这份工作十分满意。  
  振兴靠产业,发展靠特色。对党家村来说,丰富的旅游资源就是自己的特色。“冬季是旅游淡季,所以我们种植了经济效益比较好的西红柿和草莓。等到旺季的时候,就会种上时令水果,让游客在游览完党家村之后,顺道体验一把采摘乐趣。”朱建宏以西红柿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座西红柿大棚一年产量5万斤左右,能为村集体增加12万元收入。  
  “产业亮了、游客多了,经济也就‘活’了。现在我们村不仅有4A级景区、农家乐和民宿,还有大棚产业,3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年人均增收3000元。这条以旅促农、以农促产、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我们真是走对了!”党家村第一书记郭小华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记者手记  
  

古村新路

   
  龙年春节前夕,我与报社同事承担新春走基层采访任务,回到家乡韩城,又一次走进党家村。之所以说“又”,是因为上次来党家村也是因为工作。不同的是,以前来看的是民居,这次来看的是农业。    
  党家村是韩城文旅产业发展的一张名片,但它并没有被此“束缚”,而是立足文旅,探索寻找更多发展结合点,兴产业、促就业、带民富。据了解,除了此次采访的采摘园项目,党家村还以撂荒地整治为契机,探索发展认养农业,让“沉睡”的土地资源变成“活资产”,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    
  采摘园项目刚刚起步,党家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格局也初步形成,不断融入的新业态,正赋予这座古村落年轻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