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郭线庐委员:
为后人留下专属于长安画派的“历史底稿”
郭线庐委员

  □ 记者 刘凡銆 文/图
  1961年,一场震动中国画坛的“国画习作展”巡展,让新中国历史上北方诞生的第一个画派有了名头——长安画派。
  探索和创新是长安画派最根本的精神。1982年,在长安画派艺术家石鲁先生病危之际,有友人问长安画派的艺术精神是什么?他回答:“探索,不断探索!”
  “探索,不断探索。”步入新时代,省政协委员、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郭线庐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扛起新时期长安画派的旗帜。
  2011年起,从“长安精神”系列展览,到纪念长安画派晋京60周年座谈会,郭线庐带领省美术家协会多次组织举办长安画派的展览、巡展、座谈会,编撰《“长安画派”文献集》,创办《长安画派》季刊,系统梳理长安画派前期各方研究成果,总结长安画派艺术成就,希望为后人留下专属于长安画派的“历史底稿”。
  回溯历史,1965年初,长安画派的艺术家们来到安康市牛蹄镇朝天河村写生创作,在长达3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持续观察当地人民的劳动、生活场景,进而创作出《采桑图》《桑山行》《锄桑图》等描绘劳动人民、反映劳动场景的经典代表作,以“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主张、“立足黄土地、扎根生活、反映现实”的艺术态度,推动中国绘画艺术从传统走向现代。
  “老一辈艺术家们深入基层、追求艺术的忘我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美术工作者持之以恒地传承和学习。”去年4月,郭线庐带领数十位省内美术家从西安启程,沿着长安画派前辈们的路线,走进商洛、汉中等地,踏着长安画派先贤的足迹,深入当地乡镇、农村采风写生,以缅怀先贤们为开创、振兴长安画派作出的积极贡献。
  传承是最好的缅怀。如何在新时代弘扬好长安画派精神?郭线庐一直在探索着。
  “现今留存于世的每一幅画作,都凝结着长安画派先贤们的智慧与心血,他们的创作历程、艺术精神应当被后人了解和铭记。”郭线庐说,要在新时代弘扬长安画派精神,采风、展览、座谈会、编撰书籍是远远不够的,当下急需一个专门研究、收藏、展示艺术作品的官方机构或场馆,以便永久性留存精品画作,开展艺术交流研讨,建立陕西美术馆迫在眉睫。
  为此,从去年到今年省两会,郭线庐连续两年提交关于“建立陕西美术馆、弘扬长安画派精神”的提案,呼吁加快推进陕西美术馆立项建设,将其作为陕西文化建设的重点项目加快推进落实。
  “没有官方机构或场馆,一方面造成了作品的大量流失,大批长安画派美术作品和明清时期古画无处珍藏,另一方面难以凝聚创作队伍,导致长安画派文化品牌影响力逐渐弱化。”郭线庐认为,只有为长安画派搭建更多交流平台,创造更多展示机会,才能不断提升长安画派影响力,这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陕西美术事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建成后的陕西美术馆,将设置展览、收藏、理论研究及公共服务等多项功能,构建完善、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长安画派’特色文化品牌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推动长安画派继承、研究和发展。”郭线庐对此深感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