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杜光勇委员:用行动诠释“医者仁心”
杜光勇正在为患者进行诊疗  受访者供图

  □ 记者 白瑶
  “治病救人很有意义,看到患者从愁眉苦脸到笑逐颜开,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近日,榆林市政协常委、市中医医院院长杜光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从1996年大学毕业进入神经外科领域开始,杜光勇一直坚守“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的行医宗旨,在颅脑创伤、颅内肿瘤、脊髓疾病、脑血管疾病、功能及先天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大胆创新,多次采用新技术完成高难度手术,用行动诠释“医者仁心”。
  据了解,杜光勇在全国率先完成了三十余例脑干大量出血患者的手术治疗,被老百姓称为“榆林脑外一把刀”。
  好医生得有一身“硬功夫”
  2023年6月的一天,颅内巨大垂体腺瘤合并急性卒中患者飞飞(化名)病情急剧恶化。“我起初没当回事,以为休息一下就好了,没想到后来眼睛看不见了。大家说找杜大夫能看好,就赶紧过来了。”飞飞说。
  接诊后,杜光勇与团队成员商议后认为,患者垂体肿瘤巨大且伴有急性卒中,导致视神经受压,必须尽快手术。
  经过术前检查,当晚9时,飞飞被推入手术室。
  手术中,因肿瘤血供丰富,一度出现止血困难的情况,患者血压忽高忽低,险象环生。凭借高超的医术和团队成员的密切配合,杜光勇多次化险为夷,顺利完成手术。
  “要做一名好医生,首先得有一身‘硬功夫’。但精湛的技术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真钻研,才能真提升。”参加工作以来,杜光勇办公桌上始终放着医学书籍和前沿进展资料,埋头研究医学难题、潜心钻研医术是他的工作常态。
  疫情期间,时任榆林市第二医院副院长的杜光勇临危受命,担任医院新冠疫情联防联控执行组长,创造性推出过渡病房的举措。这一举措被国家卫健委采纳并写入新冠肺炎诊疗规范中,在全国广泛推广。
  扎实调研才能精准“开方”
  “担任委员这几年,我感觉政协工作越干越有意思,履职越来越有干劲。”作为一名履职八年的“老委员”,杜光勇围绕医疗卫生和民生领域提交了多份高质量提案,他踊跃参与调研、视察活动,切实扛起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使命担当。
  长期以来,过敏性鼻炎在榆林呈现出季节性高发态势,并一度成为影响市民生产生活的公共卫生问题。杜光勇长期处于医疗一线,深知过敏性鼻炎带给群众的痛苦,更加坚定了助力过敏性鼻炎防治工作的信念。
  “近年来,榆林市委、市政府全方位防治过敏性鼻炎,但从市、县各医院过敏性鼻炎患者就诊率,以及参与慢保鉴定的患者占比可以看出,该类患者就诊依从性较低。”为此,杜光勇提交了一份关于过敏性鼻炎综合治理的提案。
  提案交办后得到榆林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杜光勇提出的加强市级过敏性鼻炎防治专班职能、开展过敏性鼻炎多学科综合诊疗等建议,被运用到具体防治工作中。
  “接地气、高质量的建议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多听多看、扎实调研,才能精准‘开方’。”杜光勇说。
  群众有“医”靠 幸福更牢靠
  如今,杜光勇已从临床工作转入业务管理工作,职务的转变让他对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有了更多思考。
  “临床工作主要是面对面接待患者,管理岗位则需要站在一个更全面的角度,为临床科室的服务奠定基础。虽然工作内容不同,但其实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服务患者。”杜光勇说。
  如何让公立医院真正姓“公”,让医护人员更具获得感、幸福感,是近年来医疗领域广泛讨论的话题。
  在杜光勇看来,坚持公立医院姓“公”是回应人民期待、满足民生之需、提升民生福祉的集中体现,政府应在医院运营资金、大型设备采购、专家引进培养等方面给予支持,“只有解决了医院的后顾之忧,才能剔除市场化因素,让医院轻装上阵,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新年已至,2024年两会的脚步渐近。这几天,杜光勇正抓紧时间完善上会提案。“我将持续关注公立医院姓‘公’问题,拿出有分量的提案,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只有让群众更有‘医’靠,幸福才会更牢靠。”杜光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