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写好农业发展“水文章”
——榆林市榆阳区政协聚焦高效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协商建言
  □ 记者 许鹏
  榆林市榆阳区位于毛乌素沙地和黄土高原的交接地带,属于农业大区。如何破解“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瓶颈,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是全区现代农业发展要考虑的紧要问题。
  近年来,榆阳区作了不少尝试,区政协于去年4月组织部分委员和相关涉农部门负责人深入榆阳区小纪汗镇、鱼河峁镇、上盐湾镇,对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并于2023年12月26日召开十六届九次常委会议,围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工作开展专题议政性协商。
  榆阳区基本农田南北差异大,农业发展不均衡;旱作节水农业资金投入较少、项目实施推进缓慢;农业用电短缺问题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榆阳区政协农业农村委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全区节水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建议在全区范围积极发展旱作农业,分区域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加快粮食主产区、严重缺水区和生态脆弱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改进灌溉方式;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基本农田配套设施建设;对于电力短缺问题,建议电力部门抓好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切实提高农村地区电力保障水平。
  榆阳区农业农村局是推进节水农业发展的主体之一,该局局长任儒杰说,榆阳区地下水开采已接近用水红线,加上近年来干旱少雨和煤矿采空,风沙草滩区60%多管井出现出水量减少和断流现象,部分耕地需打中深井才能满足灌溉需求,急需明确采用地下水灌溉区域的用水方式和标准。为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榆阳区农业农村局按照“用好天上水、保住地中墒、用足地表水、适度利用地下水”的原则,因地制宜推广漫灌改滴灌、智能水肥一体化滴灌、“四位一体”集雨补灌、软体集雨窖补灌、旱作农业集成技术“五大模式”。
  农业要发展,离不开水资源。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既不可缺,又无以替代。
  为有效配置水资源,榆阳区制定了《榆阳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和《榆阳区农业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水价》,实行分类水价,倒逼农业用水大户主动节约用水。据区水利局局长李荣介绍,目前该区已建成煤矿疏干水综合利用项目,实现了非常规水源的综合利用,为煤矿周边及生态补水河道沿线农业灌溉增加了可靠水源。
  发展节水农业,不能只依靠政府,还要广泛动员更多人参与其中。
  “研究制定补助型政策,积极引导村组、农民以自有资金投入基本农田建设,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榆阳区乡村振兴局局长王柏生认为,要充分调动农户积极性,加强林业、土地、农业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不断优化、简化办理手续,并形成指导性文件,加强对高效旱作农业发展的指导,逐步形成快捷的处理流程。
  发展节水农业要统筹考虑粮食安全,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榆阳区畜牧局副局长朱俊娥认为,应在全区范围加强节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行适应性种植方式,实现节水增产和节水增效目标。扎实开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模式,打造一批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示范主体,总结一批好做法好经验,在全区推广应用。同时,推动地下水资源超采区治理,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增强高效旱作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当事人,榆阳区政协常委、陕西庄稼汉农资有限公司负责人曹彬认为,可以在一些条件相对较好的企业和农场中,推广智能水肥一体化滴灌高效节水模式。他通过比较发现,与传统的广灌、漫灌相比,智能水肥一体化滴灌高效节水模式既能够有效保证作物的生长需水,又能够减少水肥的浪费,达到节水的目的。这不仅减轻了灌溉对水资源的压力,还能够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从而大幅度提升粮食的单产量。
  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是立足实际,在实践探索中总结出的一套行之有效、潜力巨大的集成配套综合技术模式,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榆阳区政协主席万勇说:“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进一步夯实粮食生产基础,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是关系群众福祉的重大民生问题,怎么重视都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