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李荣
工业遗存是工业文明的见证,也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幸福路地区位于西安市新城区东部,区域内拥有大型企业8家,其中,东方、秦川、华山等六大军工企业是国家“一五”期间“156工程”的重要项目。该区域是西安保留较为完好、面积最大的历史性军工企业聚集区。
为进一步助推幸福路地区工业遗存转型利用,找准制约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11月23日,西安市新城区政协召开十五届十次常委会议,围绕“幸福路地区工业遗存转型利用的对策与建议”开展专题协商,与会常委、委员、相关领域专家和单位负责人共聚一堂,为幸福路地区工业遗存转型利用把脉支招。
新城区“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在幸福路地区深入挖掘、研究工业遗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将工业遗存的保护、利用和区域改造、核心区两侧城市设计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工业遗存活化利用产业聚集区。同时,工业遗存转型利用也是区委、区政府确定的“深耕四大经济板块、做优五大主导产业,做实‘525’产业布局”的重要一环。
今年年初,新城区政协研究决定把“幸福路地区工业遗存转型利用的对策与建议”列为今年协商议政主题,并成立调研组,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座谈等形式开展调研,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
“幸福路工业遗存总体特点是总量丰富、类型多样,主体保存较好,工业遗存分布于六大工业企业,在区域内相对集中,这些遗存均为近现代工业遗存,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社会价值。”新城区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主任白云鹏说。
目前,西安市对工业遗存转型利用的标准、规则流程和相关措施尚无具体规定,政策要求不明确。新城区在企业搬迁、土地收储、开发利用等方面自主性不强,不同层级各部门之间纵向和横向协调不顺畅,力量资源整合不到位,合作机制不灵活,加之工业遗存土地属性难以确定,导致转型利用受到限制。
新城区政协建议,应摸清家底,不断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将工业遗存转型升级利用与历史文化保护、城市区域衔接等综合考虑,实现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形成整体工作合力,紧扣区域定位和独特优势,培育产业园区、创立文化园区、打造工业旅游区。持续优化政策环境,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筹资体系,依托高校、科研院所、文化机构和企业,推进遗存保护技术与再利用模式的创新探索和应用,充分保障工业遗存的转型利用。
新城区政协常委汤鑫建议,将工业遗存的转型利用融入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幸福路地区“一轴多核多点”战略布局,发挥工业企业技术和人才优势,让城市更新和科技创新有机联动,为工业遗存引入产业项目,促进区域联动、产业汇聚,增强创业创新集聚效应,力促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建设好幸福林带科创聚集区。
“幸福路周边工业遗存分布较散,保护利用要同步进行,实施‘一楼一策’。”新城区政协委员谢峰建议,在利用方面,应把周边开发项目与产业相融通,依托华清学府城开发“烟火气”文创产业,依托原有建筑开发“城市记忆”展览项目。在保护方面,结合遗存建设年限、结构出台保护标准,防止遗存在重新利用时遭到破坏。
新城区政协委员马强认为,幸福林带工业遗存转型利用首先是政府牵头引领。只有从源头上做好立法与规划、制定好市场准入规则,才能确保工业遗存能保护好、利用好。
如何保护利用幸福路区域的工业遗存?幸福路管委会发展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积极配合市文物局、市规划局等部门,对工业企业进行走访、踏勘,调阅企业厂志和施工图纸,详细了解现有建筑和构筑物情况,进行功能区分。加快推动企业搬迁,明晰产业导入模式及工作机制,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融入文化创意、商品交易等产业,让陈旧的建筑“变废为宝”。
新城区工信和商务局负责同志表示,将深入挖掘幸福林带沿线工业企业、链主企业的主导产品和上下游产业链配套需求潜力,积极培育极具西安特色的优势产业链。
新城区副区长赵辉表示,幸福路管委会、区发改委等单位要把委员提出的意见建议融入幸福路板块整体规划布局,统筹抓好推进落实,整合辖区工业研发资源,招引和培育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高成长性的风口产业,推动幸福林带军民融合创新园扩容增效,实现工业遗存的活化利用。
新城区政协主席张炜表示,要明确牵头单位、整合相关资源,特别是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传承与更新、政府与社会三方面的关系,着重在遗存保护、开发利用、发展运营上下功夫,研究破解瓶颈问题的措施,既出台综合性指导意见,又制定系统性具体措施。要积极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努力为留住城市工业记忆、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展现新城工业特色、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献计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