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马炳军:老年终圆“画匠梦”
马炳军在整理画作  实习记者 马尤翼 摄

  □ 实习记者 马尤翼 记者 赵婧
  “马爷爷,谢谢你送我的画像,我很喜欢!”11月22日晚,在西安市碑林区长安大街3号院小区,6岁的小男孩卓卓从马炳军家中跑出来,手里拿着一幅水彩画兴高采烈地说道。
  65岁的马炳军精神矍铄,经常穿一身熨烫得笔直的西装,梳着整齐的背头,皮鞋擦得锃亮,即便已退休5年了,他依然对自己的“造型管理”一丝不苟。卓卓是马炳军楼下的小邻居,也是他的“御用小模特”和“小粉丝”,经常跑来家里跟他学画。
  记者跟着马炳军好奇地来到他家的书房,这里也是他的“画室”,一推开门,映入眼帘的就是铺满一地毯的画作,有素描、有国画、有彩笔画。马炳军对各种画风都有涉猎,每幅作品都栩栩如生,足以看出其深厚的画功,特别是人物画像,眼神的聚焦、肌肉的走向活灵活现,人物神态和五官的塑造张弛有度。
  “画画就得抓住这个‘神’字,有神这画才有灵魂。”拿起几幅作品,马炳军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讲述起他和画画的不解之缘。
  小时候,马炳军极富绘画天赋和热情,15岁那年以文艺兵身份进入部队,做了3年版画宣传工作。其间,他经常跑到各地画整墙的红色宣传版画,素描水彩国画油画样样拿手。最让他引以为傲的是,有幸随中国当代著名画家、黄土画派开创者刘文西大师在陕北一起写生,并得到过大师的指导点拨。
  “十多年前经过绥德县呜咽泉村时,我还看到了当年画的3米高的版画。”马炳军拿出手机,翻出多年前拍的照片给记者看,那是一堵斑驳的土墙,一位饱经风霜、头戴白羊肚手巾的陕北汉形象呈现在眼前,虽历经几十年风沙侵蚀,残存的轮廓痕迹依然清晰。
  和大多数人一样,马炳军后来因为被分配的工作与美术无关,加上工作繁忙,逐渐与绘画失之交臂。直到退休后,马炳军才重拾被放置了三十多年的画笔,以求在晚年圆了年轻时的绘画梦。
  “刚退休那会儿,生活很无聊,突然有了大把的时间,却根本不知道干啥好。”马炳军说,那时他也没想过要画画,毕竟三十多年没碰过画笔了,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开始。“那时候主要还是坐不住,心没静下来。”马炳军打趣道。
  2020年,受疫情影响,被封在家的马炳军偶然在手机上刷到一条“0元国画体验课”的视频,这一下子唤起了他沉寂多年的儿时梦想。
  “我先体验了7节零基础国画直播网课,跟着老师的指导,慢慢临摹找感觉。”马炳军说,每节课后,学员们都会在课程微信群里发自己的作品,而他由于基础功底好、学得快,作品便在学员中脱颖而出,屡次受到老师和其他学员的称赞,这让他画画信心大增。
  “免费体验课之后,我还报了他们线上素描班、彩笔画班、国画班。感觉突然找到了年轻时每天废寝忘食‘画画’的状态。”马炳军兴致勃勃讲着他的线上求学经历。
  今年开始,马炳军尝试为身边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作画,要么给他发来一张照片,自己选择一种画风作画;要么到他家做客,现场来个速写。
  “因为我只擅长写实画,不善于创作,所以给身边人画画都是免费的,看到他们拿着画开心的样子,就觉得自己这门才艺还挺有用。”
  马炳军说,退休后就想做个“画匠”,就像年轻时全身心投入壁画和版画那样,只想勤勤恳恳专注每一幅画。如今,马炳军已为五六十位亲朋邻居作过画,画技也在不断磨炼中增进。最近,还有一些邻居家的小孩没事来家里学画画,这让他更觉得肩上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
  从三十多年中断到重执画笔,从零基础到进阶班再到大师班,马炳军边学边画、边画边学,一步步朝着他的“画匠梦”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