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养老助餐让老年人吃出“幸福味”
——长安区慈善助力“爱心餐厅”项目纪实
  □ 记者 张璐
  随着老龄化趋势日益凸显,许多城乡老年人面临着晚年生活中的一个难题:如何解决每日三餐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建设“爱心餐厅”成为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必然选择。
  “爱心餐厅”也叫老年食堂或社区食堂,是专门为城乡老年人特别是空巢、留守、高龄、独居老人提供助餐服务的场所。
  2022年2月2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明确提出要综合利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闲置房屋等资源,打造一批食材可溯、安全卫生、价格公道的标准化社区老年食堂。
  2023年7月11日,商务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的通知》,要求探索发展社区食堂,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
  聚焦老年群体,开展敬老、爱老、助老服务一直是慈善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慈善事业的重要使命。中华慈善总会联合省、市慈善协会推出的“慈善幸福家园工程”项目,把创建关爱中心和“爱心餐厅”列为建设内容。
  近年来,长安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已建成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69个、农村幸福院186个,基本配有餐厅设施,具备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的条件。
  但是,由于资金短缺等多种原因,导致运营困难,大部分村(社)餐厅设施处于闲置状态。慈善助力、凝聚社会力量倾力支持,成为促进“爱心餐厅”长效运营的迫切需求。
  2022年10月,长安区慈善会与省慈善协会、支付宝平台合作,先后在东兴村、南小张村、崔家营社区等10个村(社)实施慈善助力“爱心餐厅”试点项目,旨在破解“爱心餐厅”缺乏长效运营机制难题。
  该项目按照非营利性原则,采取村级运行、村民自愿、区慈善会监管的方式实施,通过“村社众筹+慈善配捐”,各试点村(社)每年众筹6万元,支付宝平台配捐3万元,区慈善会补助2万元。每个试点“爱心餐厅”每年可获得11万元运营经费,基本保障了老年人吃得起、吃得好的要求,为“爱心餐厅”持续长效运营提供了资金支持。
  2021年,郭杜街道南小张村慈善幸福家园的“爱心餐厅”开始运行。现有管理人员1名、厨师2名、后勤人员1名、慈善志愿者8名。长期就餐老人34人,每日提供2餐。
  “建议你们也尝尝我们‘爱心餐厅’的饭菜,真的特别好吃。”11月10日,正在排队打饭的75岁老人张菊迎不遗余力地向记者推荐着当日的特色菜品。
  记者了解到,各试点村(社)“爱心餐厅”主要服务于本村(社)60岁以上的老年人,重点是空巢、留守、高龄、独居老人等。有的餐厅面向本社区所有有需求的居民,对老年人实行就餐优惠。
  “我不是本村人,一天三顿交20元餐费,而本村村民只需要交10元。”在崔家营社区“爱心食堂”,78岁的卢明善老人吃完饭,准备去关爱中心理个发。
  “爱心食堂”依托村(社)关爱中心,除提供餐饮服务,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帮助他们建立社交网络,减轻孤独感,促进身心健康。
  “这里的老人不但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爱心餐厅’的营养美食,更有种类多样的理疗保健服务。它不仅仅是老人们就餐吃饭的场所,更是老人们乐享晚年的地方。”据崔家营社区慈善幸福家园负责人崔尚坤介绍,关爱中心占地500多平方米,建有文化娱乐厅、书画阅览室、理疗室、理发室等,配备文体活动设施,有效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在村(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办“爱心餐厅”成为重要“引擎”,激发了农村幸福院和社区养老服务站的活力。通过“爱心餐厅”,老年人得以聚集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村(社)养老和助老设施的综合服务功能。
  未来,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爱心餐厅”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加强“爱心餐厅”建设和运营管理,构建“政府资金托底、慈善资金助力、集体资金加持”的投入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长安区慈善会会长贺乐军表示,区慈善会将在试点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募集和爱心企业、社会组织结对援助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探索管理运营长效机制,加大“爱心餐厅”推广和普及力度,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品牌项目,为老年人福祉和养老事业发展作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