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习记者 冯倩楠 记者 赵婧
站在已有600余年历史的西安明城墙下,朝内望,是熙熙攘攘的人间烟火;朝外看,是流光溢彩的繁华都市。寻求古老与现代的平衡,一直是西安在城市建设方面的课题。
一座城市的更新发展,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在走向未来的同时擦亮记忆?10月27日,西安市政协召开推进“古都核心区”城市更新产业转型升级专家协商会,为千年古都在更新中舒展新画卷积极建言。
周礼秦制、唐风汉韵。作为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之一,无数文人墨客都描绘了昔日长安盛景。
“‘古都核心区’的未来发展方向,首先应承载着‘文脉传承之区’‘历史展示之区’‘中华文明集中体现之古都核心区’功能。”中国管理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省社科院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博认为,“立体博物馆之都、艺术品交易数字文创之城”是“古都核心区”最为恰当的产业定位。
张博建议,应在古都核心区规划吸引各类主题博物馆、艺术馆、“非遗”展馆,形成博物馆集群效应,在核心区内规划十三朝文化广场项目作为城市文化广场,并由政府牵头组织“博物馆艺术馆主题游”“艺术品主题文旅游”等活动。
“以文化保护展示、文化旅游休闲、特色商业服务和居住等为主体是古城区的功能定位。”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周庆华提出,基于北院门及钟鼓楼区域旅游承载压力和西安老城品牌步行街缺失的现状,建议串联回民街、竹笆市、德福巷、湘子庙街、书院门、骡马市、案板街等步行段落,形成环钟鼓楼步行街。同时,连通顺城巷与永宁门外区域,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民俗文化与时尚艺术交融并存的慢行休闲街区,综合体现明清、汉唐及其他重要历史文化信息和典故场景。
为城市保留记忆,让旧厂房商业化,是近些年较为流行的“留改建”方式。雁塔区民洁路2号叁伍壹壹TFEP曾是西北最大的毛巾厂,除招引商业店铺外,还建立了社区博物馆,开办展览讲述老厂职工的故事;保留了社区“花鸟鱼市”原有样貌,举办“花花大会”活动吸引年轻客群,成为青年文化聚集地。
“城市的核心是人,满足人的现实需求、情感归属,更新才有价值。”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馆馆长、鄠邑区蔡家坡艺术村村长宋群直言,城市更新在某种程度上是人口结构的更新,通过空间更新、产业更新,保留城市烟火气、凝聚居民情感期盼,让原住民长留、年轻人回流,从而赋予城市更新“内在生命力”。
城市更新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西安市政协常委、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宋颖认为,在项目更新上要强调“人文温度”,遵循渐进改善、精细更新的模式。“在具体项目上,从‘拆改留’到‘留改拆’,从推倒重建到微更新,从激进式大规模重建转向小规模、分阶段、谨慎渐进式更新。”
宋颖建议,把建筑及环境质量较好、居民更新意愿较低的多层住宅区,保留为市井文化传承区;对居民更新意愿强烈、建筑及环境质量较差的区域,以改善市民生活品质为目标,从改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入手,通过局部空间改造,重构社区网络、业态升级,实现新老建筑共生、新老居民共生、文化共生,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社区。
“城市更新对资金需求量较大,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投融资工具。”西安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李勃昕建议,可以申请国家专项资金支持,与省、市城市更新基金合作,以股权融资模式提供资金保障;或以经营性物业为基础资产,利用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收益权资产支持证券等新型融资方式发行REITs;也可由政府委托各建设企业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负责项目的投资、建设及运营管理。
“完善机制体制”“重视各历史街区之间的引流”……在深入协商、互动交流中,智慧的火花凝结成一系列“金点子”。
“古城区的文旅发展始终是我们的重心,感谢专家的建言献策。”西安市资源规划局副局长李伟当场表态,将把专家的建议吸纳到正在编制的市级城市空间更新规划中,加强与市政协委员、专家的联系,共同为城市更新凝聚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