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首席记者 李荣)近年来,陕西持续深化“标准地”改革,助推高质量发展。今年1月至10月,全省累计供应工业用地“标准地”185宗2.0万亩。
11月2日,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冯涛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陕西深化“标准地”改革有关情况。
“标准地”是在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具备供地条件的区域,在先行完成区域评价、先行设定控制性指标、实现项目开工建设所必需的通水通电通路及土地平整等基本条件后,面向工业项目供应的国有建设用地。“标准地”改革是一项以土地为载体的综合性改革,深入开展“标准地”改革,能有效降低工业企业成本,不断提高土地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年12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探索推进“标准地”改革的意见》出台,标志着“标准地”改革在全省正式启动。2022年3月,制定《陕西省2022年探索推进“标准地”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经过不懈努力,2022年,全省11个试点县(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供应工业用地“标准地”174宗1.72万亩,占全年供应工业用地总量的59%,超额完成当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试点区域新批工业用地不低于40%按照‘标准地’供应”的目标任务。
冯涛说,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土地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推进“标准地”改革走深走实,2023年以来,制定了《陕西省2023年深化“标准地”改革工作方案》,明确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标准地”改革,其中省级以上开发区重在质的提升,不断提高“标准地”质量;其他区域重在面的拓展,迅速启动“标准地”改革;有条件区域积极探索,为全省“标准地”改革提供借鉴。今年1月至10月,全省累计供应工业用地“标准地”185宗2.0万亩。
“标准地”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事先开展区域评价,评价成果由区域内投资项目无偿共享使用,企业无需自行开展,最大限度解决以往评价事项多、评价时间长等问题,可有效降低工业企业成本。
“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应用区域评价成果平均为每个项目节省编制费用约30万元,报建时间约60天。西安高新区先导院项目,企业拿地后2天即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平均少跑12个窗口,减少申报材料70份以上,节省超过100万元费用,较约定开工时间提前30天以上。”冯涛说。
“标准地”与以往工业用地最主要的区别是事前定标准,即根据产业导向和地块实际,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设定控制性指标,对工业项目提出准入要求,以提高项目质量。随着全省“标准地”改革的持续深化,目前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冯涛表示,各地在深化“标准地”改革的同时,积极推动告知承诺制,简化项目审批环节、缩短项目审批时间;积极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缩短土地出让年限、降低企业拿地成本;全力推动“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开展亩均效益评价,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各项改革与“标准地”改革充分衔接、协同联动,形成改革叠加效应,推动项目加快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