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娥在义塾给孩子们上课 受访者供图 □ 首席记者 李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8月22日,伴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从榆林市佳县韩家巷内一处居民院落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这里就是“燕翼堂”义塾所在地,每年暑假都有很多孩子来到这里,在志愿者老师的带领下诵读国学经典。
“燕翼堂”义塾由佳县文化馆退休干部韩海燕创办。作为一家非营利性民间公益性质的国学馆,义塾主要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自愿参与到传承国学经典活动中来。
“‘燕翼堂’义塾是我父亲一手打造的,倾注了他太多的心血,能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孩子们诵读经典爱上国学,我们所做的一切就都是值得的。”佳县政协委员、“燕翼堂”母亲学堂负责人张艳娥说。
走进小院三楼,记者看到一块写着“燕翼堂”三个大字的牌匾,上面泛青的色调尽显历史沧桑。张艳娥说,“燕翼”出自《诗经》,为“善为子孙谋”之意,这也是“燕翼堂”义塾名字的由来。这块牌匾是韩氏祖上留给后人的第五件“宝贝”,是先祖们一代代传承下来,后几经周折才重新回到家中,牌匾一直激励着后人们发扬光大、接续奋进。
张艳娥的公公韩海燕一辈子从事文化工作,但退休那年却发现自己的文言文根底并不深厚,有时读自家族谱都感到吃力,遂萌生了传承国学的心念。
为了让更多孩子读到国学经典,韩海燕用退休工资购买了“四书”“三百千千”等蒙学读本300多套,免费送给亲朋邻里,可大家的读书热情并没有他想象的高。失落之余,他在家里办起了义塾,向孩子们普及国学经典。
2001年12月,韩海燕说服家人,将自家临街二楼的房子腾出来办起了国学义塾,取名“经典书院”,并免费提供书籍,为孩子们讲授国学经典,遗憾的是,开班日只来了9个孩子。
由于大儿媳张艳娥是语文教师,是最现成最合适的老师人选,韩海燕就动员她参与到义塾教学。自此,张艳娥再也没有享受过双休日和完整的寒暑假,把休息时间都留给了义塾的孩子们。
“看着父亲那么上心,我深受感动,义塾的第一次正式上课是我上的,每次上课时间、授课内容都是我提议的。”回想义塾过往,张艳娥激动地说。
随着孩子们的喜欢和义塾取得的教学成果,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来到这里读书,书院也几经更名,于2007年10月正式挂牌“燕翼堂”,然而,张艳娥和公公却发现了新问题。
“孩子们在义塾学,回家后却并不学,这样学到的知识很快就会忘掉。”张艳娥说,为了加强学习效果,义塾改变了教学模式,对孩子也不限年龄,唯一的要求就是孩子必须有一名家长伴读,因为只有家校联合、亲子共读,才能更好让经典文化扎根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
在“燕翼堂”义塾学习,既不布置作业也不考试,孩子们没有任何压力。义塾主要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以德育人,让孩子们通过寒暑假、双休日的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成长。上课老师都是从学生家长中产生的,每个班有2名志愿者家长担任老师。义塾最初以小班、中班、大班命名,随着班级的增多,开始以《论语》二十篇篇名依次命名排班,从“学而”第一班开始,目前已排到“先进”第十一班。
“燕翼堂”义塾创办二十多年来,先后有数千名儿童及家长在这里学习国学经典,不少学员还把诵读国学经典带到了榆林、西安、内蒙古等地。
张艳娥说:“义塾一路走来很是艰难,但社会给予了太多的帮助和关爱,父亲的精神也一直在激励着我,我想这也是一种家风传承吧!”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张艳娥牢记作为一名政协委员的责任,在佳县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她提交提案建议,在县城开办母亲学堂,每周利用一到两个小时,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邀请名家来佳县举办专场讲座,或组织母亲团外出培训学习,让母亲学堂的妈妈们做智慧家长、育优秀孩子。
让张艳娥感动的是,这件提案受到佳县政协的高度重视,并交由县妇联具体办理。县妇联多次就提案建议与她沟通,最后商定在“燕翼堂”义塾开办母亲学堂,进一步丰富了义塾的学习内容。
“身教胜于言教,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看着义塾的学员们参加各种活动的照片,张艳娥说,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广度和厚度,特别是通过诵读经典,孩子得到进步,家长得到提升,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希望通过“燕翼堂”义塾和母亲学堂,能让越来越多的孩子爱上国学、越来越多的母亲得到滋养,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