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激活发展潜力 助推县域振兴
——来自省政协专题协商会上的建言之声
  □ 记者 刘凡銆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省域经济的坚实支撑,牵一发而动全身,动一子而活全盘,发展县域经济事关陕西全局。10月20日,省政协召开了“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专题协商会,与会省级民主党派、政协委员、相关市县政协负责同志就推动陕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协商建言。
  壮大特色产业
  陕西坚持做好“土特产”文章,近年来,形成了洛川苹果、闫良甜瓜、柞水木耳、富平柿饼、陕南茶叶等一批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如何立足资源禀赋,进一步壮大特色产业?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副主委刘迎军建议,深挖“土”的资源,注重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发挥“特”的优势,找准特色产业,研制拳头产品,延伸“产”的链条,根据定位细化首位产业门类和发展方向,有效对接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农业重点产业链和文化旅游业重点产业链(群)。
  省政协委员、民革西安市委会副主委郝东文表示,要聚焦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坚持创新驱动引领,以“链长制”为抓手推动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县域传统优势产业由粗加工、中间品环节向制成品、品牌构建延伸,向研发、设计、制造、物流体系等环节逐步拓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地方支柱产业转型升级。
  省政协委员、民建宝鸡市委会副主委齐晓辉认为,应结合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环境容量等要素条件,因地制宜确定特色主导产业,引导县区集中资源培植特色主导产业,开发出特色商品和服务,瞄准龙头企业,引导中小微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协同制造,加快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上中下游企业协同的全链条。
  培育县域人才
  人才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委员们普遍反映,因资源匮乏、配套不足、待遇落后等原因,县域人才发展长期存在人才难引进、易流失等问题。
  台盟陕西省委会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城市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导致农村人口转移以及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凸显,致使农村“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不少县(市)人口流失数量较多,存在县域产业竞争力不强,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
  台盟陕西省委会建议,要用好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以“一县一策”引导人口流失县(市)挖掘比较优势,加快培育形成1—2个特色鲜明、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引进人才,鼓励支持和引导各类企业将更多产业链条留在乡村。
  致公党陕西省委会提出,各级政府要强化顶层设计,以涉农职业教育公益化为导向,探索建立重点支持机制,向涉农职业院校、涉农学科专业建设倾斜;向农业大市、粮食主产区县涉农职业教育以及涉农专业学生倾斜,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建议,应以产业转型引导人口实现就地就业、就近城镇化,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县域就业岗位,健全区域对接、县乡对接、政企对接的就业服务机制,推动就业服务向乡村延伸。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职专院校+龙头企业+政府认定”的培养机制,强化用人支撑。
  加快业态融合
  近年来,以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正在三秦大地生动实践。委员们认为,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能够有效激活乡村经济活力。要通过挖掘利用乡村文化、打造文化服务品牌,释放农村活力,跑出县域经济发展“加速度”。
  “农文旅融合发展是近年来乡村振兴的一种新模式,目的是延伸农村特色产业链,提升涉农产业要素及其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农村特色产业规模,刺激消费市场,助农增收。”省政协委员、陕西锦翔饭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陶锦翔建议,应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拓宽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应用范围,以数字旅游服务云平台、全域旅游智能管理平台等为牵引和龙头,做大做优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激发消费新活力。
  民革陕西省委会建议,整合生态、文化、乡村、红色等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打造诸如旅游+康养、旅游+教育等形式多样的产品,为游客创造丰富优质的活动体验。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与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拓展旅游发展新领域,将科技、人文、创意等元素融入农业,推动休闲农业科技化、特色化发展。
  民建陕西省委会建议,完善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协同体系,形成党委政府牵头、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协同组织机制,构建融合发展机制,不断完善以资源禀赋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产业融合为途径、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的文旅文创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融合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