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习记者 秦瑶 首席记者 李荣
聚焦“黄河流域养老服务人才发展”议题,9月13日,由省民政厅指导、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主办的主旨论坛在渭南市召开。此次论坛诚邀黄河流域政府部门相关人员、专家学者、养老机构代表等广泛参与,交流养老服务人才发展理念,分享发展经验。
据统计,目前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约1.67亿,患有慢性病老年人1.5亿,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高达4000万。
“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医养结合逐渐成为广受欢迎的养老方式。”中国社保学会养老服务分会会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青连斌在作主旨发言时说,健康不仅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也尤为重要。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只有不到三成的人心理健康水平良好,这是我国养老服务面临的重要挑战。
青连斌建议,要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必须在养老服务中更好地融入心理疏导服务,完善老年人精神关怀服务体系。要加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和危机干预体系建设,推动养老与医疗、健康、心理服务相互促进,实现医养康养心养融合发展。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张思锋在调研中发现,我国居家、社区、机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问题是独生子女顾不上、专业护工数量少、医生护士心理师流动大等人力资源供给短缺问题。
张思锋认为,智能养老是未来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建议将智能穿戴、远程监控等智能装备嵌入面向独居、生活自理和半自理老年群体的城乡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嵌入面向失能老人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嵌入面向中高收入的医养康养融合养老服务体系。大力支持专业化、网络化连锁经营企业进入养老行业,建设智能服务平台,以数字化助力更高水平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推动社会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升。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快速,家庭小型化、年轻就业者人户分离趋势加剧,老年群体对机构养老的刚性需求日渐增加,我国养老机构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我国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进入门槛低、职业声望低、薪酬待遇低、流动性强,这些特点使得养老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在人力资源竞争中具有明显的弱势。另一方面,作为养老服务对象,老年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更处于脆弱地位,需要他人的帮助和照顾。”中国社保学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教授席恒认为,在全社会层面和养老机构建立对养老机构工作人员与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的保护机制非常必要。
席恒建议,要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养老机构的“双保护”机制,通过对养老机构服务人员权益的保护,进而保障老年群体特别是养老机构入住老年群体的权益。
“居家养老已成为我国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其规模不断扩大,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郑州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所教授张明锁表示,目前政府对居家社区养老的政策支持、财政支持逐步到位,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基本养老服务能够得到保障。但是,居家养老服务护理员严重短缺的问题依然存在。
张明锁呼吁,在居家养老护理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子女应自觉承担起家庭责任,以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对于有子女但难以承担老人照顾责任的情况,建议子女为老人购买家庭养老照护服务,或者把老人送到公办养老机构代养。
针对人才短缺问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李从容建议,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梯度,制定技能等级划分标准,建立健全人才培训机制(岗前培训、在岗培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完善养老服务专业人员薪酬与福利制度,创造良好就业环境;建立养老服务人才“生态圈”,形成人才队伍“引、育、留”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