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文化“赋能” 产业“破圈”
——西安市政协“打造文化产业链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月度协商座谈会侧记
  □ 记者 满淑涵
  万盏灯火东西市,谁人不知长安城。
  十三朝古都、古丝绸之路起点、世界历史名城、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饱享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滋养,西安的里坊巷陌散发出独特文化魅力。
  新时代,新西安,如何盘活文化资源,激发产业发展潜能?9月14日,西安市政协召开月度协商座谈会,围绕“打造文化产业链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协商建言,为进一步擦亮文化底色集思广益、凝聚共识。
  以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为目标,西安市坚持文物保护优先,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蕴含的精神价值和时代价值,持续讲好长安故事,传递东方魅力。今年上半年,西安市新增规上文化企业69家,规上文化企业达到743家,实现营业收入350.35亿元,同比增长13.3%。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1个、上市文化企业23家。
  “尽管近年来西安市文化产业稳健增长,增速位居全国前列,但文化产业总量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西安市政协常委、民革西安市委会副主委、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晓芹举例说明,“新兴文化产业,诸如休闲文娱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数字会展服务、艺术服务等业态发展滞后,决定文化产业发展层次和整体素质的重要行业没有形成规模化。”
  薛晓芹建议,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和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包括财政资金支持、减税降费、创业创新基金、科技研发资金等,降低企业创新和发展成本,推动文化产业链健康发展。
  “全市缺少统一的文化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产业发展的区域化、差异化明显。”西安市政协委员、雁塔区政协主席贠孝民补充建议,针对文化产业链条不长不强、发展规模不大、游客多消费少等问题,全市应统筹规划,采取市县区联动开发模式,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和特色街区,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
  泱泱大汉,巍巍长安。汉长安城遗址是中国现存规模宏大、遗迹丰富、格局明确、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统一帝国的都城遗址。
  西安市政协常委、民盟西安市委会副主委、未央区副区长程希文建议,应结合历史风貌,在汉长安城遗址区周边或非核心区组建手工作坊,设计和开发创意纪念品,进一步形成创意文化聚集区。同时,开发动漫设计、印刷包装、影视制作、手工艺品制作等沉浸式体验课程,开设文创讲堂,宣传和推广文化创意产品,让“睡”着的丝帛、竹简、瓦当、汉服“醒”来创造效益。
  “目前,我们的‘文化+’融合理念还不够深入,发展观念往往停留在景区、文旅综合体等重资产项目上。”西安市政协委员、未央区政协主席杨军还建议,应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梳理、挖掘和研究,塑造大遗址文化品牌,通过系列主题活动、优秀文创产品等,宣传好文化底蕴、产业优势、营商环境,营造产业发展氛围,叫响“汉长安城遗址”亮丽IP。
  西安市政协委员、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日报社)西安新闻网副总编辑章学锋建议,可以借鉴“西湖十景”,打破省市管理权限壁垒,把散落在全市各区县的资源进行深度研究和整合,打造出城区特有的历史文化品牌和精品文化产品,实现文化教育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结合,更好地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服务。
  文化是西安的战略性资源,如何打好城市“文化牌”,激发消费活力、增强消费黏性?
  西安市政协委员、陕西世相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杜琳建议,可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线上线下玩法实时结合,使文化信息的传递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探索,使传统参观过程变成一种惊险有趣、荡气回肠的奇遇,让游客在相互交融的现实与虚拟世界中,由“观光者”转变为“参与者”,获得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同时,通过线下创意集市、地摊集市、网红集市等主题型流动商业及美食节、啤酒节、音乐节、慢跑节、汉服节、国潮节等节庆,让游客深度参与,进一步赋活西安文旅产业发展。
  “在我看来,西安的文化形象,无论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要彰显千年古都独特魅力。独特就是独立、特别,不盲目跟风其他城市。”西安市政协委员、陕西省美协副主席王犇认为,加快发展的同时要警惕文化产业的过度数字化。例如,光照过度会造成光污染,数字化过度也会带来数字污染或数字安全隐患。“现代化应在幕后发力做功课,而非表面文章。”
  西安翻译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刘杨认为,“智力资本”是发展进步的要素之一。西安不仅是“文化之城”,也是“青春之城”,应支持院校和企业成立创意人才培养基地,予以适当政策倾斜,加大文化创意项目奖补支持力度,培养、吸引、留住产业链人才,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文化产权是文化价值的载体,是文化创作者的重要权益。因而文化产权保护是支撑文化产业运行的重要前提。”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系主任梁学成指出,目前西安在文化产权保护方面刚刚起步,还需要加快建立文旅产权交易、商业模式保护制度,成立相应的文旅商法专家委员会,推进文旅产学研智库联盟建设,护航文旅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