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德超
“鬼方国、府谷县、赵匡胤”,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这三者之间却大概率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这就是传说、历史、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
这还得从一个传说和一则报道说起。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听到关于赵匡胤故里的有趣传说: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的墙头乡地处内蒙古、陕西、山西三省交界,风景宜人,黄河从这里蜿蜒进入陕西,在著名的黄河入陕第一湾的山崖上,一尊宋太祖赵匡胤的巨幅石刻雕像巍然耸立。这里的人们世代相传,赵匡胤的祖辈生活在这里一个叫赵家山的村庄,并且他少年时代在此度过,留下不少故事。
据传,唐朝末年,天下大乱,赵匡胤先祖逃荒来到这里,看到此地靠近黄河,可耕田地广阔,就此定居下来,取名“赵家山”。赵匡胤高祖赵眺曾任永清镇(今墙头乡所在地)镇将,以武传家,自此赵家兴盛起来,传到赵匡胤父亲赵弘殷时,赵家已有不少人从军,赵弘殷追随后唐庄宗有功,负责管理禁军。927年,赵匡胤出生在河南夹马营,因战争频繁,军营无法养育,遂于他两岁时被送回原籍赵家山抚养。赵匡胤在赵家山生活期间,留下了“龙腾太极”“匡胤戏水”“金龙湾”“井龙头”等许多与龙有关的历史故事和地名。
赵家仰仗赵弘殷的威望,横行乡里,族中一个浑人将对面镇守紫城寨的女真族王爷女儿抢回赵家山做小妾。赵匡胤十二岁那年的除夕夜,趁紫城寨与赵家山相连吊桥开通一个时辰之机,王爷举兵夜袭赵家山,屠村洗劫,庆幸的是赵匡胤母子恰好在黄河对岸外公杜家过年,躲过此劫。从此赵匡胤便浪迹山西、内蒙古、河南一带,直至后来参军入伍,建功立业。这段故事和赵匡胤称帝后未分封同姓王爷的史实很吻合,因赵家当年被满门屠杀,几乎无近亲可封。
初听到上述故事时,同众人一样,笔者也认为这只是某些地方为了出名搞的穿凿附会之说,不足为信。因为正史上明确记载:“太祖,涿郡人也……后唐天成二年,生于洛阳夹马营。”自宋朝开始,主流史学家认为赵匡胤家族来源于西汉涿郡(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涿州)的赵广汉家族,这主要是从正史记载上倒推得出的结论。
但赵匡胤祖上真是涿郡人吗?自宋以来就存疑。民间一直有“宋不清”之说,就是对赵匡胤家世而言的,不但赵宋皇室没有给出确切的说法,历史记载也不清不楚。从史料记载看,涿郡是西汉时期的名称,唐、五代、宋朝的官修本,根本没有涿郡这个地方,所以一直有史学家质疑赵匡胤是涿郡人。
据统计,关于赵匡胤祖籍地的说法有七八种之多,其中记载他为太原府人氏有一定可信度,也基本符合他的行动轨迹。如果这个记载正确,赵匡胤祖籍在府谷赵家山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因当时府谷属太原府管辖,加之那一带赵匡胤的故事流传至今,绝非空穴来风。很多时候,流传千古的故事是基于百姓对真实事件的口头传诵,往往更接近真正的历史。史料记载与口口相传的故事互为佐证,使赵匡胤祖居府谷赵家山一说增加了可信度。
归根到底,有科学结论支撑的故事才让人信服。巧的是,不久前,有一则关于赵匡胤DNA的科学报道近似于揭开了蒙在赵宋皇族身世上的面纱,让人有理由相信赵匡胤祖籍大概率在府谷。
科学报道是这样说的:科学家为了搞清楚赵匡胤家族身世之谜,对北宋赵氏皇族后裔的基因进行了大规模检测,确认北宋赵氏的父系Y染色体含有典型的Q系基因,而中原一带主体汉族的父系Y染色体为O系,迥异于赵氏皇族基因。进一步研究表明,赵氏皇族Q系基因来源于中国早期北方的鬼方民族。
既然赵氏皇族来源于鬼方,那么如果府谷地处上古时期鬼方民族活动范围,就自然可以推断赵氏皇族大概率出自府谷。这样的证据链还真找到了。
据《周易·既济》记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高宗指商王武丁,武丁花费三年的时间才征服鬼方,可见它曾经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后世学者考证,鬼方是半游牧半农耕的族群,大致活动的范围在山西、陕西东北部和内蒙古中部的黄河两岸地带。
被商王朝打败后,神秘的鬼方国就消失在历史尘埃中。直到上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在陕西清涧县李家崖村发现一座古城遗址,具有明显的地方风格和特点,还有不少带有“鬼”字的陶文以及其他与文献记载相符的鬼方文物,这个存在于3000年前的神秘古国才得以重新与世人见面。后续在李家崖附近又不断有相关文物出土,尤其是2003年5月,在李家崖旁的寨沟发现了商代晚期的高等级贵族墓地,属于方国一级墓葬,进一步验证了鬼方古国的都城就在寨沟一带。
考古的发现,验证了鬼方国和府谷的关系,鬼方的势力范围自清涧延伸到府谷之北的广大区域,因此,鬼方国虽然消失了,但鬼方民族却因为战争而融入到中华大家庭之中。据考证,西周时期,很多鬼方族人改为了隗姓,春秋时期,府谷这一带被晋国占据,到了战国时期,鬼方后裔通过编户齐民而成为赵氏,融入到华夏民族之中,成为了汉族的来源之一。
综上,我们有理由相信,赵氏皇族祖上源于府谷,是鬼方民族的后裔。
在身世上,古人喜欢“攀高枝”,皇族也不能免俗,比如唐朝皇室就自称出自陇西士族李氏,祖先是李耳(即《道德经》作者老子);宋朝皇室自称是战国时赵国王族后人等。但科学检测往往会“打脸”有些说辞,所以我们还是应该“英雄不问出处”。事实上,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自身已远胜于他们攀附的祖先。
从历史评价看,赵匡胤作为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嫉恶如仇、宽仁大度、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不仅彻底扭转了五代以来的奢靡风气,而且由他建立的宋朝,以其鲜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中国文治盛世的顶峰,可谓中国君主专制史上最开明的一个王朝,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难怪现代著名学者陈寅恪评价:“华夏文明历数千载演进,盛极于赵宋之世,其后势衰,终必复振。”所以说,从生物学DNA来看,虽然赵宋一族并不算最原始的汉族,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作为汉族一支的重要地位。因为他们的文化DNA,是根植于中华文明沃土的、打上了中华文化烙印的纯正汉文化DNA。这就是文化的影响力。
关于赵匡胤本人,有很多趣闻轶事,其中有一则他喜爱读书的故事对现代人仍有借鉴意义:
当年,他跟从后周世宗柴荣平淮南时,有人向柴荣密告他用几辆车私运财宝。柴荣派人去查,车中却是几千卷书籍。柴荣问他:“你是武将,要书有什么用?”赵匡胤回答说:“我没有好的计谋贡献给陛下,只能多读些书以增加自己的见识。”
他当皇帝后,因为宰相赵普学识不够,他就要求“宰相须用读书人”。为什么中华文明能“盛极于赵宋之世”,与这样一位有大格局的皇帝有很大的关系。
站在黄河入陕第一湾的山崖上,远眺那矗立的赵匡胤雕像,俯视那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内心不断涌起那些烟消云散的英雄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宁有种乎?他们的身世其实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们对后世的影响。具有包容、融合精神的中华文化,不断吸收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不断交融时代特有的文化基因,不断散发出灼灼的生命力,这恐怕就是中华文明得以源远流长的最大原动力吧!
亿万年的晋陕大峡谷依旧岿然而立,亿万年的黄河水依然奔腾不息,亿万年的黄土地依然生机勃勃,数千年的文化依然熠熠生辉。根植于中华民族沃土的文化基因,是强大原动力、凝聚力、影响力,把中华民族牢牢连接在一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管经受多大风浪,“终必复振”,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力量。
蒙在不少历史事件上的面纱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间的推移有可能被慢慢揭开,就像期待被揭幕的大剧,何其乐也!由感而作小诗《月夜随想》:
浩渺苍穹无际涯,夜阑洒处醉流霞。隔窗偶见无由影,故捡乌巾拭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