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厚德行医40载 仁心仁术泽苍生
——记安康市中心医院急诊外科主任鄢邦仲
  □ 胡运森 记者 张璐
  “虽然已经退休4年,但戴着眼镜看得清,拿着手术刀手不抖。医院让我继续担任急诊外科主任,我今天连着做了两台手术……”刚结束手术工作的鄢邦仲向记者介绍道。
  据统计,鄢邦仲从医40多年来,累计进行了11000多例头颅、胸部、胃肠、肝脾肾和骨科手术。
   从放牛娃到“赤脚医生”
  紫阳县双安镇位于陕南巴山深处,1959年,鄢邦仲出生在这个偏僻的贫困山村。鄢邦仲父母是地道的农民,他从小就跟着父亲下地干农活,当放牛娃。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鄢邦仲,永远不会忘记,当年村里一位24岁的产妇因产后大出血在送医途中去世的悲惨经历,而这也成为他追逐医学梦想的起点。
  鄢邦仲17岁初中毕业后,命运的转折点出现了。1986年,紫阳卫校开始培训“赤脚医生”,年轻的鄢邦仲毅然决定参加培训,并成为蒿坪双安村的一名“赤脚医生”,而他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整整12年。与大多数“赤脚医生”专注于卫生防疫、地方病防治和计划生育不同,鄢邦仲更喜欢泡在蒿坪巡回医疗队的医生身边,他更关注那些急危重症患者的治疗。
  鄢邦仲在蓝田县医院担任技术顾问期间,曾参与过右肝大面积创伤修补术、15公斤重巨大卵巢囊肿切除术、肌腱转移神经吻合等手术。从最初的临床手术助手到逐渐能够完成一些普通外科工作,他的勤奋好学和胆大心细赢得了医疗队所有人的认可。在医疗队老师的推荐下,鄢邦仲争取到在渭南地区医院外科自费进修一年的机会。进修后,他便第一次主刀了一台剖宫产手术。
  勤学善思,多问笃行,让鄢邦仲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1989年,省卫生厅对鄢邦仲自学成才的事迹进行了表彰。随后,安康市人事局将他纳入国家正式编制。然而,他并没有因为眼前的成功而自满。1990年,时任省卫生厅副厅长耿庆义推荐鄢邦仲前往西安红会医院和省肿瘤医院深造学习。“西安市红会医院的袁福镛医师擅长骨折和外伤患者的治疗,省肿瘤医院的曹原理医师擅长肝胆疾病、胃癌和大肠癌的手术治疗……”鄢邦仲对老师们的特点如数家珍,语气中透露着对老师们的感激和对那段求学岁月的怀念之情。
   医技高超手到病除
  1994年,鄢邦仲调任石泉县中医医院副院长,负责主管业务。在他的领导下,石泉县中医医院医疗科室逐渐步入正轨。“我担心过多的行政工作会影响手术的‘手感’。”经过考虑,鄢邦仲争取到了在省肿瘤医院进修的机会,“我希望能为临床患者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鄢邦仲在省肿瘤医院得到了李纯义、李德源等医生的帮助和指导,在肝、胆、胰、胃、肠道肿瘤的外科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当鄢邦仲回到石泉县中医医院时,他发现医院的麻醉和护理条件跟不上,而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因此,他毅然辞去副院长一职,决定选择到安康市中心医院继续从事临床医生工作。
  1997年,安康市中心医院恰逢建院60周年,普外科正缺掌握先进技术的临床医生,时任医院院长王永堂向鄢邦仲抛出橄榄枝。鄢邦仲到院后,积极为胸外科引进先进技术,有效缩短了手术时间。鄢邦仲凭借娴熟过硬的技术,被提升为胸外科副主任。
  随后,他被调回普外科临床二线,并在2010年成立了陕南区域首家、省内第二家急诊外科专科,鄢邦仲担任主任。“我希望建立一支集院前急救、院内抢救和重症监护治疗于一体的专业队伍,以担负起全市及周边地区急危重症病人的紧急救治工作。”鄢邦仲深刻认识到培养年轻医师的重要性,他希望通过培养年轻医师来建立人才梯队,以便能够拯救更多的危重症病人。
  医德高尚情暖患者
  “要以仁慈为本,对待患者不论贫富、亲疏、厚薄,均要一视同仁,悉心治之。”鄢邦仲说,不管是一名“赤脚医生”,或是专职医生,对待患者要如亲人一般,关怀备至。
  在给患者看病时,鄢邦仲不仅悟出了许多医德医理,更对医生本身的道义德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秉持着“人之痛,己之痛”的精神,鄢邦仲对待患者就像对待至亲一样。他耐心细致,辨证严谨,对每张处方、每种药物、每单位剂量都要仔细斟酌。在他看来,这是医生最基本的要求。
  不仅如此,鄢邦仲还常常帮助患者联系其他科室就诊,特别是当“紫阳老乡”前来寻求帮助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帮助他们,挂号、垫付医疗费用、向特困患者捐款,多年下来,总计超过4万元。
  作为安康中心医院总院急诊外科主任,即使到了退休年龄,他也没有选择退休。领导告诉他,急诊外科的一些核心人员要去国内其他医院进修学习,人手紧张,希望他能继续留任。鄢邦仲毫不犹豫一口答应。作为全院最年轻的科室,他们任务繁重,有时下班后,还要为急诊病人做手术,鄢邦仲和副主任柳言平带领的团队常常连吃饭时间都没有,甚至周末也要坚守在手术室一线。
  鄢邦仲从小就怀揣着治病救人的梦想,专攻外科手术,最终成为一名杰出的医生。他的医术医德在陕南地区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和赞誉,患者对他充满感激敬佩。他的医者仁心,不仅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希望与温暖,也成为身边医护人员学习和追求的榜样,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医护人员更加坚定地走在医疗事业的道路上,为外科医疗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