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乐城八景诗的作者是谁?
  □ 刘乐
  乐城,是位于汉中盆地的城固县的别称,因蜀汉建兴七年,诸葛亮在此筑乐城拒魏而得名。先秦设县,历史悠久,描写城固风光名胜的明代乐城八景诗传世至今,其作者是谁一直成谜。
  地方八景诗源于宋代,盛于明清。十景诗早于八景诗,取十全十美之意。今存乐城八景诗,是由乐城十景诗删减而成,故十景诗与八景诗作者为同一人。史料表明,乐城十景诗最早出现在明崇祯九年的文献中,写作乐城十景诗的人有三位,他们是城固县南乐人、官至江西巡抚的张凤翮,三吴文化大家、松江府华亭县人董其昌与陈继儒。西北联大毕业的台湾文史学者杜学知先生,在其《闲话城固》一文中考证:“城固的八景,明代邑人张凤翮,为天启乙丑进士,后擢御史,巡按云南,督学三吴,曾制成乐城十景图,自为题咏,并由当时江左名公,如董其昌、陈继儒辈,相与赓和,惜此图及题咏俱不传,旧志惟载董陈二公的跋文。现城固只有八景。”因此,如若传世于今的乐城八景诗,为董其昌或陈继儒《乐城十景诗》的和诗删减而成,那必然有作者是董、陈或署董、陈之名的传说诗稿传世。因为董、陈是晚明社会文化名宿,知名度远在张凤翮之上。然而从流传至今各种版本的乐城八景诗作者署名仍为“佚名”看,排除了是董、陈二人和诗删减而成的可能。
  综合多方因素,笔者认为乐城八景诗作者应是城固人张凤翮,理由有三:首先,乐城八景诗的来源指向张凤翮。乐城八景名称,最早出现在清康熙五十六年,由云间(松江府娄县)人、城固知县王穆编撰的《城固县志》中,与八景诗题一致。而八景诗文出现在1983年《城固县志资料集锦》创刊号上,后被录入1994年2月编撰出版的《城固县志》。是县志编纂前期从民间征集而来的,由清代县邑生员吴镜后人提供。吴镜嘉庆二十五年撰《临池臆说》跋文中,亦谈到诗的出处:“吾邑侍御张慰堂(张凤翮的号),有《乐城十景图》诗,得董宗伯染翰,陈眉公题咏,觉攒峰崭岫,翠波寒汀,历历在指顾间,诚笔墨快事也。惜其镌石云间,邑中后起者罕见之。夫慰堂以点缀山水,为吾邑传名胜;柳堂以阐扬书法为艺林示津梁,上下二百年,后先辉映,岂不益增吾邑色哉?”云间,松江府的别称,府治华亭县。董、陈故去后,清初松江府衙曾将张凤翮《乐城十景图》诗,与董、陈的和诗手迹,刻成诗碑置于董其昌祠内,供人欣赏。康熙四十四年三月,推崇董其昌书法的康熙皇帝,南巡松江府,为董祠特书“芝英云天”额赐之。因此,张凤翮的乐城十景诗是由吴镜或其挚友抄录,删减两景诗,以乐城八景诗传世的。其次现存乐城八景诗中的文字信息,证明八景诗形成于天启至崇祯初年,且与张凤翮有关联。《荷浦新烟》一诗,反映的是县城东莲花池的美景。志书载,明天启五年,中举人的张凤翮,“开城东之新堰”。新堰位于今城东三里莲花池村的湑水西岸,浇灌该村西南旱地。建堰期间,张凤翮来往县城与湑水河畔,常常经过路南县衙开挖于嘉靖年间的莲花池。观景吟诗,自在情理之中。“南乐耕云”一诗,南乐称谓,是在张凤翮为进士的崇祯二年,由其倡建了南乐堡(因堡位于乐城遗址之南)之后才有的。三是在县北原公镇发现张凤翮未出仕前一首七绝诗的风格与八景诗风相同。今原公村人,汉中日报编辑王祥玉先生,从明代田起凤后人那里,得到一首张凤翮未出仕前所作的七绝诗。该诗收在1997年11月出版的《张骞故里城固酒》一书中,诗云:“古寺寒林缀晚鸦,长空排雁落平沙。沽酒归来风作伴,江上暮云似芦花。”张凤翮亦与原公关系密切:崇祯六年,张凤翮捐资改修城西三道石堰之义举,彰表其事迹的《改修三道堰记》碑文,正好由张凤翮好友,时为进士的原公里人田起凤撰写;张凤翮的大女儿亦出嫁在原公里(今西原公村),为诸生谭明义妻,生两子谭体质,谭体实,在康熙初年先后中举人,仕官州学正和县教谕。张凤翮喜饮酒,好览胜,为人倜傥不羁,乃诗人气质,该诗在原公的出现,且与乐城八景诗风相同,亦不是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