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满淑涵 实习记者 马尤翼
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西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78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5.9%。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76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7.2%。城乡收入比2.56:1,比上年同期缩小0.05。
跃动数据勾勒居民增收曲线。过去十年间,西安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更多发展红利惠及群众。
“钱袋子”鼓起来是老百姓最朴实的心愿。聚焦群众关切,6月30日,西安市政协召开第十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围绕“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开展专题协商,在大会发言、分组讨论等环节,与会人员建真言、献良策、出实招,为群众“钱袋子”如何再鼓一鼓集智聚力。
4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近期,不少地方陆续出台了相关措施。日前,我省印发《2023年促进全省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行动方案》,提出以农民增收为重点,围绕短板突出和增收潜力大的领域,统筹发展好特色经济、联农带农经济、集体经济和民营经济,工作措施更多向县域和农民聚焦。
“农民要增收,就业是关键。”西安市政协常委、临潼区副区长霍炳男认为,既要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更要拓展农村外部增收空间,统筹用好产业、就业两大抓手,做大做强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提升乡村自身“造血”能力。
作为第三次分配的主要形式,慈善事业的发展是完善分配制度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西安市政协委员、市畜牧技术推广中心良种推广科高级畜牧师宁小敏建议,应培育“慈善幸福家园”工程典型案例,建立互助基金,通过网络平台筹募善款善物,以互联网为驱动,以乡情为纽带,突出众筹、互助特征,践行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成果如何,农民“钱袋子”鼓不鼓是最直观的体现。
西安市政协常委、市文联党组书记刘新锋在周至县猕猴桃重要产区之一的竹峪镇西沟村调研发现,当地目前主要以规模小且分散的家庭经营模式为主,加之农民缺乏品牌意识,易出现优质猕猴桃卖不上价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做大做优做强。为此他建议,要重视品牌建设重要性,给予宣传、奖补、税收等方面支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
“截至2022年底,全市果树种植农民人均纯收入6510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5.6%。”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果业科研推广工作的实际,西安市政协委员、陕西省农村科技开发中心主任雷玉山分享了果业带动农民增收的研究成果。他建议,要做优品种、做精品质、做强品牌,提升周至猕猴桃、鄠邑葡萄、临潼石榴、灞桥樱桃的地域供应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做好“水果+”文章,拓展果业主题旅游业态,鼓励支持建设休闲观光果园,满足市民、游客采摘体验和休闲观光需求,推动果业全产业链发展,全方位提高果农收益,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科技加持让传统农业迈入“数字时代”。西安市政协委员、西安水木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裁沙清华建议,应完善农村信息化系统,建设乡村数字农业科技园区、数字乡村示范性农场,积极探索实践智慧农场、5G+农村电商、云端乡村旅游等服务,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推农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的“小账本”关系经济发展的“大账本”。腰包鼓起来,撑起的是每个家庭红红火火的小日子,折射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源源活力。
为深度协商互动、精准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此次会议前期,西安市政协办公厅还征集了部分建言材料,从不同侧面对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出了意见建议。
近年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快速增长、规模日益扩大、领域不断拓宽、实力逐渐增强,业已成为乡村振兴主力军。莲湖区政协委员、陕西智领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陆军建议,必须将农民的主体性放在首位,将其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防止“干部在干、村民在看”“政府主动、农民被动”“企业赚钱、农民保底”的现象。鼓励和支持成立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引导农民以多种要素作为股份参股发展,并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农民参与范围,实现整村受益。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西安文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姚媛建议,产业振兴应把乡村作为吸引物,发挥本地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选准发展方向,多业并举推动融合发展,吸纳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此外,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将旅游吸引物权归还给农民,引导农民保护好原生态的核心吸引物,吸引更多游客休闲观光消费。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发挥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那么,适度规模的“度”到底是多大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西部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征兵通过计算分析认为,确定家庭农场规模是否适度应该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农业经营者的纯收入等于或大于农民工的平均收入;二是依靠家庭主要劳动力能够让农场正常运行。“但这个标准不是永恒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标准也会发生变化。”
王征兵建议,要让农民适度规模经营,首先要让农民知道自家适度规模的“度”是多大,让土地合理流转、适度集中,避免农民盲目摸索。同时,以村或镇为单位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平台,整理土地出租和承租信息,以便更精准地了解土地出让潜力,促进供需双方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