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杨东明:毛乌素沙漠治沙成果需长期稳固
  连绵的樟子松、沙柳、柠条、花棒生机盎然,牢牢拴住脚底黄沙……多年来,在“三北防护林”工程高质量推进下,经过一代代治沙人艰苦卓绝的治沙造林,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漠如今已绿色绵延,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种植的树木因为生命周期短、树干老化,到了生理退化阶段,防风固沙的作用大大降低。加之榆林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本底脆弱,同时资源开发导致生态遭到破坏,尤其是煤炭采空区引起地面沉降塌陷、地下水位下降,‘二次沙化’的风险日益凸显。”在感慨创造毛乌素沙漠治沙史奇迹的同时,省政协常委、省民革副主委杨东明直面当前毛乌素沙漠出现的新问题。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陕北人,杨东明亲身感受到毛乌素沙漠恶性沙化的严重,也亲眼见证了大片“明沙”被绿色一点点覆盖的艰苦努力。如何守好来之不易的绿色成果,是他一直关注的前瞻性课题。
  在前期多次调研后,杨东明细致梳理分析毛乌素沙漠现有防护林生长、林种等情况。他发现,沙区灌木林大多为30年前的飞播造林,植物生长密度过大,已超过沙地土壤承载能力,因林木生长空间不足、林种结构单一,多以杨树、柳树、花棒、柠条为主,植物群落稳定性、抗逆性较差。
  “此外,榆林区域内煤炭资源开发造成的土地沉陷问题,也对毛乌素沙漠的生态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土地沉陷过程中,植物根系被严重扰动,加上地下水位下降,草地风蚀沙化加剧,对防护林造成破坏,且规模化沉陷区治理项目难以实施,生态修复基金沉淀、使用效率低,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推进缓慢。”杨东明说。
  治理毛乌素沙漠需要久久为功。杨东明建议,应从体制机制、政策制定、资金安排等多方面予以支持,把毛乌素沙漠纳入黄河流域荒漠化防治区,支持榆林开展科学绿化试点试验,因地制宜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同时,要抓紧羊子、光伏产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研究,引入其他产业参与治沙,加强合理的人为主动干预,创新治沙模式,调整林地生态管护政策,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利用社会力量开展生态修复治理,系统提升沙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实现从防沙治沙到养沙用沙。
  杨东明认为,还应将榆林列为黄河流域矿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试点,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前提下,突破土地、林地和生态修复基金政策制约,按照林地、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要求进行规模化、成片化治理。 (记者 白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