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柞水县政协:创新搭建平台 提升委员履职本领
  □ 实习记者 寇静 记者 王斌 通讯员 柯长斌
  2022年以来,为实现“委员有能力、政协有力量”的目标,柞水县政协创新搭建履职平台,让委员在助力经济发展、推动文旅融合、深化为民服务上主动作为、写好委员作业。
  做经济主战场的参与者
  建言经济建设走在前。县政协搭建全委会、专题协商建言平台,委员围绕经济发展、项目建设等领域建言献策,提出建议12类140条;开展优化项目服务环境、以文旅融合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等4个专题协商,找准22个方面问题,提出建议135条;围绕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综合调研材料1份、专题汇报材料13份、议政发言材料6份,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集智聚力。
  助力项目建设干在先。县政协搭建推动项目建设平台,班子成员深入一线,协调解决报批报建手续、征地拆迁、环境保障难题,包抓投资百亿的曹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工作加速推进、顺利开工。西康高铁柞水段建设稳步实施,省道“三改二”公路一期项目如期完工,县医院住院楼建成投用,向省上争取了新增包茂高速溶洞出入口项目,柞水金正公司顺利复产、当年生产球团40多万吨。
  参与招商引资显身手。县政协搭建招商引资平台,组织经济界委员联谊,组建政协招商小分队,积极参与“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等活动,招引项目12个、总投资3.5亿元、到位资金2亿元。
  做文旅融合的排头兵
  挖掘柞水“好文化”为文旅“铸魂”。县政协建立挖掘文化平台,组织委员深挖非遗特色文化,推动“柞水渔鼓”“编草碗”等非遗项目进景区进景点;挖掘红色文化,走访、整理红二十五军在柞水九间房、红岩寺作战史,推动打造“红军来了”文艺演出和谷子沟红色文化游;挖掘老庵寺宗教、药王堂孙思邈采药义诊等文化内涵,推动地域特色文化成为柞水旅游的“灵魂”。
  建设文化“好载体”为文旅“塑型”。县政协建立委员宣传推介平台,在文化艺术界委员工作室召开文旅融合座谈会,为文旅产业发展壮大建言献策;打造政协视频号、抖音号和政协公众号等载体,上传文化旅游视频、美图、文章等500多篇,树立柞水文化旅游好形象。
  深化委员读书“好活动”为文旅“聚力”。县政协建立委员读书平台和景区文化艺术界委员工作室,以“室”为媒深化委员读书活动,大力推介景区、引来游客、聚集能量。
  精编政协文史“好资料”为文旅“赋能”。县政协建立政协文史聚能平台,组织委员挖掘保护、传承开发非物质文化,2022年编印文史资料《柞水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景区景点和游客送书3000册。今年编撰文史资料《柞水民歌精选》,收录柞水道地民歌100首,制作音频视频,唱进景点、唱响景区,以政协之能赋予柞水旅游更多文化能量。
   做关心关爱百姓的暖心人
  协商“民事”。县政协出台《政协微协商导引》,以委员工作室、镇办政协联络组为平台,围绕群众关注的城区师生马路通行安全、高铁建设移民安置、火车站周边环境美化等开展“微协商”12场次,现场踏勘、制定措施、推动落实,准确把握问题热度、加快问题解决速度、提高群众满意度。
  化解“民难”。县政协针对边远群众缺医少药看病难题,组织医药卫生界委员开展边远村“问诊送药”5期,诊疗困难群众1370人次,聚焦春耕生产组织农技培训3场次。
  走访“民需”。县政协开展委员基层大走访活动,走访百名残疾人、百名老党员、百名退伍老军人、百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掌握百姓需求,响应群众呼声。
  反映“民意”。县政协出台《政协社情民意反映工作导引》《委员工作室社情民意信息收集反馈制度》,密切委员群众联系,汇聚民情民意,反映社情民意信息220条,其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建议》获得市委主要领导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