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满淑涵 康斌 谢昊天
巍巍秦岭、莽莽巴山,草木葳蕤、万物并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汉中的显著优势。
近年来,汉中市深入贯彻“两山”理念,坚持“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战略定位,当好生态卫士,守护绿色青山,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汉中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筑牢秦巴生态安全屏障,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厚植高质量发展优势。
如何用好独特的生态资源禀赋,增强绿色发展动力?2月21日,汉中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16位委员围绕传承汉风古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筑牢秦巴生态屏障、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集智聚力。其中,“绿色发展”成为建言资政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是衡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吴辉委员认为,当前,汉中市环境治理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他建议,应完善生态保护规划体系,推动出台土壤、噪声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地方性法律法规,加快建立与汉中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谋划实施森林碳汇等一批绿色金融项目,探索“数字+环保”模式,建立全市统一的智慧环保综合监管平台。
樊华委员建议,应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以南郑、留坝、宁强等生态环境好、自然资源丰富的县区作为试点,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同时,搭建绿色交易平台,对集中收储的生态资源统一规划、管控、开发和招商,实现“资源、资产、资金”的价值转化,建立绿色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长效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资金保障。
“汉中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生态,是生态赋予了这座城市生命。”李大庆委员建议,以山水脉络为依托,以生态绿色为底色,扩大城市生态空间,规划分析山体、田园、城乡建设用地、水域、绿地等多元交融的生态底色,念好“山字经”,奏响山水“融合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城镇乡村精致结合,让汉中融入一幅青山环城、碧水穿城、绿树拥城、景城一体的“山水画卷”。
怎样依靠创新驱动实现绿色发展?何耘委员建议,探索建立“飞地”创新驱动协调共享机制,支持建立秦创原“飞地”科创平台和立体联动孵化器,运用财政收入分配杠杆,对“飞入”项目产生的地方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税收等主要经济指标进行分配共享,打破区域界限,促进更多优秀成果、项目入驻孵化。
“可以运用投行思维,将丰富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可以落地实施的具体项目。”张凌委员建议,深度挖掘各种有形与无形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抵押权、租赁权、分红权及其他衍生的可支配权益的多重价值,增强产业链的宽度和深度,提升核心竞争力。
路建侠委员认为,汉中生态秀美、气候良好、土壤肥沃,具备有机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针对目前汉中有机产业生产要素集聚度不够、有机产品规模不大、品牌效应不强等短板,她建议,以有机生产基地为基础,以产业园区为核心,以营销服务为引领,按照“政府+龙头、科技+标准、整合+融合、改革+创新”模式,持续做好“守绿护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文章,构建有机种养、有机食品、有机文化、工业园区、生态旅游、体验研学与“汉文化”相融共生、互为补充的有机产业发展新格局。
“高质量发展必须落实在具体项目上,以高质量项目来支撑带动高质量发展。”李雨慷委员建议,立足区位、资源优势,坚持常态化谋划储备,结合“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集中力量谋划一批接续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做深做实项目前期,不断提高项目成熟度。扎实做好“无中生有”“有中生新”两篇文章,围绕市场需求、龙头企业、核心产品,谋划一批配套项目、链条项目、关联项目,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同时,进一步做强产业支撑。
历史积淀深厚、文物资源丰富,汉中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之美誉。步入新时代,如何以绿色发展的眼光,发掘文化遗产资源多元价值?
徐红菊委员认为,应充分发挥文物资源的公众教育、社会服务、旅游带动作用,加大文物资源开放力度,积极谋划“文物+”项目,加大文创产品研发营销力度,开发特色化、差异化文物沉浸式体验产品,加强汉中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和毗邻地市文物交流互鉴,全力打造以“绿色循环·汉风古韵”为核心的文物对外交流“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