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白瑶
关心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我省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残疾人的生存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受劳动技能较差、社会竞争力不强、抵抗风险能力弱等因素影响,残疾人就业、康复、教育等工作仍旧任务艰巨。
为此,今年省两会上,省政协委员、郭氏集团西北华北区域总经理肖亚珠提交了《关于支持陕西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建议》的提案。
“多年来,我长期资助残疾人,在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发现,整个社会对残疾人的关心关注还是不够。”肖亚珠建议,要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残疾人事业的良好氛围,提高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和责任感,切实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形成助残扶残的良好社会风尚。“对残疾人事业有特别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国家层面予以奖励,正确引导社会力量,让有志于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组织和公民,通过各种合理渠道最大限度支残助残。”
为了让残疾人感受到更多便利,寻求到更多自身价值,肖亚珠建议有关部门积极推进残疾人服务基地建设,协调部分机关单位多余办公场所,新建或改建成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立特殊残疾人家庭有效救助机制,最大限度解决残疾人生活、自主创业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我在省残联工作时,经常与残疾人打交道。以前残疾人经常被忽视,甚至被歧视,但是经过多年呼吁,如今大家对残疾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省政协委员、省民政厅副厅长戈养年说,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各项扶残助残政策的出台,残疾人事业发展迅速、变化巨大。
这种变化来源于国家对残疾人康复、教育、文化、就业等方面的巨大投入,也来源于全社会关心关爱残疾人的氛围逐渐浓厚。
“十年来,我国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各项法律法规不断健全,教育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人社部等部门深度参与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可以看到,残疾儿童被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城市无障碍设施日益增多,各类交通工具有了残疾人通道,残疾人友好型城市正逐渐形成。”戈养年说,在这种社会氛围下,残疾人事业不光是残疾人自己的事,而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
听说今年省两会上有委员提交了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相关提案,戈养年很高兴。针对委员提出的奖励对残疾人事业有特别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的建议,戈养年说,2016年,国家出台了个体工商户安置残疾人就业即征即退增值税政策,这其实就是国家对单位或个人关心关爱残疾人行为的一种褒奖。在政策激励下,很多企业都愿意招聘残疾人,而且国家也会对扶残助残先进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目的就是让更多人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
关于委员提出的建设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议,戈养年直言:“只要是关心关爱残疾人的举措,做多少都不为过。”
近年来,随着国家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拥抱社会。截至2021年底,我国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达到881.6万人,新增残疾人就业人数每年保持在30万人以上。
为持续增强残疾人就业创业能力,不断提升残疾人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益,前不久,《陕西省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发布实施,提出了机关事业单位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实施国有企业安排残疾人就业行动、民营企业安排残疾人就业行动等举措,力争在2022—2024年共实现全省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3万人。
“残疾人事业的最高境界就是融入与共享,其中,残疾人就业是融入社会、享受共同社会资源的重要渠道。”戈养年建议,应持续下大力气关心关爱残疾人,不光是物质的丰富,更要从心理上给予残疾人更多温暖。同时,还应大力开发适合残疾人的岗位,让残疾人上岗就业,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不断提高残疾人的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