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樊星
12月1日,渭南市政协主席王晓军带队,就市政协195号提案《关于完善盐碱地农田排碱沟设施的建议》进行实地视察督办。
“冬季白茫茫,涝季水汪洋,满地盐蓬草,不长庄稼苗”,这几句民谚是渭南市渭北盐碱地的真实写照。渭北地区盐碱肆虐,其地质特殊性在全国罕见,地下丰富的盐碱在水位偏高时,会由地下上升到地面侵蚀良田。上世纪60年代初,渭南地区数十万群众修建了“排碱沟”,用来渗水降低水位;同时,将渭河以及黄河的水抽上来,清洗土壤里的盐碱,然后从排碱沟内将盐碱排出。及时排出大量降雨,也是渭北排碱沟主要功能之一。
“排碱沟”有效改善了当地生产生活条件,但由于年代久远,近年来沟渠损毁严重,造成蒲城、大荔、临渭等地内涝形势严峻,群众生产生活风险隐患加大。
去年,渭南市全面组织实施渭北排水工程恢复保护工作。在渭南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市九三学社195号提案《关于完善盐碱地农田排碱沟设施的建议》被确立为重点提案,由市政协主席王晓军领衔督办。“排碱沟”承载着渭南人的记忆和期望,修复保护刻不容缓。
当日,调研组来到临渭区大钟寨村排水系统易涝点治理工程、白渠遗址湿地生态保护区、北焦村东干沟流砂段综合治理及活田支沟亮线划界工程,实地察看农田排水工作的基本情况和成效,听取承办单位对提案办理情况的介绍,提案者和市水务局、市政府督查室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就进一步转化提案成果现场协商。
“今天部门人员都在场,委员们有什么意见请补充。”王晓军说,一件提案办理得怎么样,不仅要看提案书面答复情况,更重要的是让提办双方当面锣、对面鼓现场交流,来达成共识促进解决。
“尝试‘水沟+排碱渠+环保员’的网格员管理模式,借鉴其他地区对农村垃圾处理的先进经验,把排碱沟治理管护和周边群众生产生活有效衔接。”渭南市政协委员、临渭区九三学社副主委陈红艳建议,在排水渠道两边种植灌木,保护边坡不滑落;灌排结合,挖塘汇水,通过纳米技术处理涝池里的水,改善土质盐碱化,减少涝池露天散发臭味,让水质得到改善。
“我从事的是土壤保护工作,三十年的排碱沟,流水潺潺清波荡漾,群众割岸边的草、吃沟里的鱼,都是自发保护,不像现在这个样子。”渭南市政协委员、市九三学社一支社主委雷建新说,去年渭河北堤新冯村的排碱沟外溢,村子几乎被淹。要以案说法让群众吸取教训,尽快成立一支农田排碱沟管护队伍,制定管护制度,使排碱沟设施有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保障农田排碱沟网畅通。
“合理规划,对原有排碱沟布局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完善,使全市农田盐碱地都能得到改良。尽快清理、修复原有排碱沟,使支沟、分沟、毛沟全线贯通起来。”渭南市九三学社干部王志江说。
排碱沟是渭北农村发展史上的伟大工程,它让渭北几十万亩的盐碱地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渭南市水务局局长原晓军介绍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排水(碱)工程之所以损坏废弃,主要是因为没有成立专管机构,管护不及时、不到位。要进一步建立工程管护、工程划界和工程养护等日常管理制度,夯实市县镇三级管护责任,积极争取有关项目资金,落实各级管护经费,切实做好全市排水(碱)工程恢复修护工作。
“农田排水(碱)工程恢复保护,是保障我市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的重大民生工程。”王晓军说,恢复保护渭北排碱沟工程刻不容缓,要因地制宜,做实渭南“排碱”水文章。政协委员要深入一线,出实招、谋良策,通过政协搭台,让委员提案成为助推全市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让这项民生工程惠及更多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