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立法保护 再创陕西传统工艺美术新辉煌
  □ 记者 刘凡銆
  手在瓶外,画在瓶中。创作鼻烟壶内画时,画师要手握金属弯钩笔,笔尖与壶壁保持垂直,透过内径极小的壶口,在内壁方寸之间反向精准运笔,绘就精美的画面。
  与制作鼻烟壶内画一样,出自陕西的耀州瓷、蓝田玉雕、凤翔木版年画等传统工艺品美术从业者,同样是工匠精神的集大成者,他们日复一日坚守传统技艺,彰显岁月厚重情怀。
  “在我学习鼻烟壶内画的懵懂时期,就立下一个志向,希望能像恩师一样,开创一个流派新天地,为内画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省政协委员、陕西省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秦派”内画艺术创始人张铁山说起学艺经历感慨道。
  张铁山早年师承“冀派”内画艺术创始人王习三。1988年,学艺十余载归来的他在继承传统“京派”与“冀派”内画技艺的基础上,融入陕西本土文化,创立了以润、透、精、雅为特点的“秦派”内画制作技艺。令他难以释怀的是如今面临的人才困境。
  “传承技艺人才青黄不接,这是严重制约陕西工艺美术重现辉煌的关键所在。”张铁山说。
  在他看来,传统工艺美术传承、创新的关键在于“人”,而要解决这一问题,亟需通过政策扶持、立法保护、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等使之发扬光大。
  陕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境内11个工艺美术分类均有分布,品种多达585项。20世纪60年代,陕西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这一时期,特种工艺美术厂、刺绣厂、美术陶瓷厂、玉石雕刻厂等颇具规模,工艺美术技能人才辈出。
  随着全国传统工艺美术行业被推入市场,陕西工艺美术企业全部关停并转,一些濒临灭绝的工艺绝活逐渐失传,有的甚至人去艺绝。
  “究其根本,还是由于我省长期以来没有制定相关法规,致使传承、保护和发展无法可依、无规可循,影响到整体行业的发展。”陕西省工艺美术学会名誉会长刘德林说,行业布局分散是制约陕西工艺美术发展的短板之一。在他看来,立法对于发展传统工艺美术产业集群、打造陕西传统工艺美术品牌意义重大。
  早在2005年,刘德林就呼吁对陕西工艺美术立法保护,并多次牵头组织陕西省工艺美术协会联合专家学者开展工艺美术发展现状调研,撰写立法申请报告。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早在1997年,国务院就颁布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随后多个省区市陆续制定地方性保护措施。今年,天津、山东潍坊相继出台工艺美术保护办法,而陕西这项工作亟待迎头赶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从文化战略高度引领工艺美术振兴,更加关注工匠精神的传承。”凤翔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邰立平认为,传统工艺美术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于其中蕴涵的工匠精神,在于“择一事而终一生”的笃定,“为传统工艺美术立法,是对执守技艺的工匠们莫大的鼓舞。”
  “皮影雕刻需要跟着时代走。”华县皮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汪天稳精研皮影艺术50余载,近年来,他尝试与动画IP、插画结合设计皮影,以迎合年轻人的喜好。如何让皮影戏融入当代,是他一直以来苦苦思索的问题,“我期待着以法律之手推动工艺美术焕发时代风采,让历史文脉得以延续,让民族精神标识更加鲜明闪亮。”
  怀着同样浓烈的情怀,身为省政协委员的张铁山三次撰写提案,呼吁尽早出台《陕西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期待用法律法规为我省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倾听多方心声,在今年年初召开的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提交了集体提案,呼吁尽快出台《陕西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提振陕西传统工艺美术从业者士气,再创陕西传统工艺美术新辉煌。
  9月30日,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召开重点提案督办协商会,就提出的出台《陕西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提案建议与省工信厅进行督办协商。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省工信厅高度重视这件集体提案,已申请将《陕西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列入我省立法计划,下一步将密切跟进关注,并积极配合做好《陕西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的相关调研及办法草拟工作。
  “省工信厅的复函,让广大传统工艺美术从业者燃起了新的希望。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发扬工匠精神,打造更多艺术精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精心传承好、守护好。”张铁山充满期待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