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破解“国储林”建设瓶颈 促进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
— —榆林市政协重点提案督办协商会侧记
   □ 记者 许鹏 通讯员 张少华
  “国家储备林,储备的是榆林的未来。近年来,作为资源型城市,榆林虽然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成果显著,但生态脆弱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改变,防护林面积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10月12日,榆林市政协常委薛祺在市级领导重点提案督办协商会上,详细介绍了所提交的提案《加快我市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 促进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的案由、建议和办法。
  “要牢固树立国土空间综合治理的国家储备林建设理念,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薛祺认为,榆林要充分发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促使林分稳定、碳汇效益等达到最优。对此,她建议,要深入开展森林土壤普查,鼓励多元投资主体参与,全面提升国家储备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着力构建防治“二次沙化”国家储备林屏障,打造国家储备林示范基地,力促榆林国储林建设成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典范。
  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既是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更是打造榆林最亮底色和最美名片的重要举措,对推动榆林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关注问题的重要性,该提案被列为年度重点提案,由榆林市市长亲自领衔督办。
  按照会议议程,榆林市发改委、市资源规划局、市林草局等提案承办单位负责人依次汇报了提案办理情况。
  榆林市发改委从规划引导和资金争取两个方面作了详细汇报。据悉,榆林已将“白于山区国家储备林工程”列为全市“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同时纳入《榆林市林业草原“十四五”发展规划》,计划在横山区、定边县、靖边县等3个县区建设120万亩储备林,项目总投资120亿元。
  榆林市资源规划局表示,今年3月,已在全市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造林绿化空间工作,初步确定了全市森林覆盖率和林地保有量目标。目前,正在审查汇总规划造林绿化空间调查评估成果,并实时反馈县级修改完善。下一步,将继续深化核查工作,尽快形成市级图斑矢量数据库。
  据榆林市林草局介绍,该局已委托国家林草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开展了林草资源本底调查和林业碳汇评估工作。目前,外业调查工作已经结束,正在进行内业数据整理、汇总、分析和模型建立,最终将建立一套定量化的碳储量和碳汇本底空间数据,作为榆林碳汇的本底值。此外,该局还开展了企地合作碳汇林建设、榆阳区“碳库”建设、森林土壤普查等多项重点工作,并加快推进榆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及“三林”改造。
  “我市商品林和公益林总面积能否满足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要求?”在互动协商交流阶段,与会委员畅所欲言,直指问题。
  “商品林面积总数为72万亩左右,且多为零星地块,与项目要求的原则上不少于5万亩相差较远,建议将国土三调中的草地再调整出一部分用于生态建设造林用地。”承办单位作出回应并指出,榆林符合政策要求、可用的碳汇林太少,很难满足企业的碳排放指标需求。
  对此,委员们建议,政府应出台林业碳票管理制度,制定优惠政策,让企业出资“储碳”,置换能耗指标,加快碳汇林及国家储备林项目落地建设。
  “要在提高提案质量、提案办理协商、重点提案督办和完善工作机制等方面持续发力。”榆林市政协主席曾德超说,要扎实做好新时代提案工作,推进榆林市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