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李荣
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作为黄河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区域,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陕西的重大机遇。
黄河陕西段全长719公里,流经我省82县(区),流域国土面积约14.3万平方公里。如何唱响新时代三秦儿女“黄河大合唱”?9月20日,省政协召开月度协商座谈会,为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协商建言。
加强规划衔接凝聚合力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成立了国家文化公园陕西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编制《陕西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明确到2035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将全面建成。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涉及领域多,需要部门形成合力扎实推进。省政协常委陈怡平建议,我省要加快推进规划出台,做好与国家层面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衔接,做好规划引领、顶层设计。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成立领导小组,组织实施重大工程、督促检查重要工作、研究解决重点问题,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与信息共享机制。
作为具体负责黄河文化公园编制规划工作的重要部门,省发改委高质量编制我省专项建设保护规划,推动碑林博物馆、石峁遗址保护、黄帝陵祭祀、渭河文化遗产带等14项重大建设任务和工程纳入国家总体规划。
“目前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项目前期工作不深。”省发改委建议,我省要加快各类规划出台,不断优化布局,出台配套政策,将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国家战略和措施,予以重点支持。拓宽文化建设经费投入渠道,吸纳民间资本,打造黄河流域文化重要标识项目,提高遗产保护水平。
目前,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无系统理论和成熟经验,特别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与其他既定国家文化公园相比,因其特殊的文化定位和主题特征,需要认真探讨研究。
民革陕西省委会建议,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形成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利用的系统性法律保障体系,明确不同国家文化公园的边界、管理部门的权责、不同功能区的管控重点以及禁止和鼓励行为等内容,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守好“生态红线”“绿色底线”
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在调研中发现,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涉及的重点项目基本为文化旅游、文物保护等工程,生活污水排放、施工扬尘污染、规划外乱引水、违规开山采石采砂等问题需要重点关注。
为此,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建议,坚持生态优先、节约优先,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严把人工湖项目生态环境准入关,推广超低能耗建筑,避免大拆大建,同步开展规划环评工作,坚持绿色发展,讲好陕西黄河生态治理故事。
“要时刻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佳县政协主席白静阳建议,我省沿黄县区要处理好开发建设与生态安全、发展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加强流域治理和生态修复,持续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淤地坝系建设,推进黄河支流和沿岸山体区域生态修复,实现经济生态双赢。
省生态环境厅建议,要避免高耗水项目,减少用水总量和污染排放,实施节水行动,推进区域污水资源化与再生水循环利用。
委员们建议,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首要任务和第一责任,进一步加强黄河沿岸生态规划管控,强化污染防治,防止过度开发、大拆大建,确保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为黄河文化公园高质量建设守好“生态红线”和“绿色底线”。
打通沿黄公路“毛细血管”
陕西沿黄公路北起榆林市府谷县墙头乡,南至渭南市潼关县秦东镇,全长839公里,全线以二、三级公路为主,是黄河流域9省区中里程最长、唯一全线贯通的沿黄公路大通道,已纳入国家公路网规划。
“目前还存在部分路段不沿黄、局部路段技术标准低、安全保障水平仍需提升等问题。”省交通运输厅表示,希望省政协能帮助呼吁国家有关部委在规划制定、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协调省级相关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共同推动项目加快实施,更好服务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讲师惠怡安建议,完善交通体系,升级沿黄公路为一级路,取消部分路段2.8米的限高要求,建设高速便捷的文化旅游通道,有效改善黄河沿岸乡村交通条件,缓解沿黄地区交通瓶颈。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基础条件。委员们表示,要坚持基础设施先行,解决好沿黄交通的通达性问题,加大沿黄公路沿线村庄道路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毛细血管”,让沿黄地区群众尽享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