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除了毛发、牙齿、指甲以外,几乎所有组织、器官都有血管。血管的结构就像轮胎一样,既有强韧的外壁,又有一层极为柔软、细腻、光滑的“内胎”,即血管内皮。日本东京医科大学八王子医疗中心研究人员发现,血管内皮很容易遭到危险因素的攻击,一旦受损,很多心脑血管病便随之而来,所以保护好它非常重要。
血管内皮由一个个内皮细胞组成,它们之间虽然结合得很紧密,但还是有缝隙,一些破坏分子便会伺机行动,比如烟草。人在吸烟时,血液中的一氧化碳浓度会迅速升高,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缺氧,血管收缩、痉挛,血液黏稠度增加,加重大血管、微血管病变。“三高”也是损伤血管内皮的元凶,血压升高时,动脉平滑肌收缩,血管壁纤维组织增生,内膜增厚,如果此时血脂过高,动脉管壁就可能沉积大量胆固醇,形成动脉粥样硬化。长期血糖高也会使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进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研究发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以及睡眠障碍均可造成内分泌紊乱,且伴有全身炎症反应、糖耐量受损,从而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进而导致心梗。除此之外,打鼾、噪音、暴饮暴食、久坐、辐射、滥用药等都会伤及血管内皮。
血管内皮发生功能障碍后,人体会出现炎症水平升高、氧化应激、代谢紊乱等问题。如果长期不加以干预,可能会诱发心脑血管病,如脑卒中、高血压、心衰、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冠心病最初始的阶段就是血管内皮受到损伤,受损的血管内皮变得坑坑洼洼,原本紧密连接的内皮细胞也会变得松散。血液中升高的脂质、凝集的血小板会附着在受损处,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影响血流畅行供应心脏,导致冠心病发生。血管内皮受损还会招来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脂肪肝、胰岛素抵抗等。当细胞不能代谢葡萄糖时,脂肪就会被调动起来,进而导致血液中脂肪酸水平升高,诱发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损伤动脉基底膜,引起管腔狭窄。
血管内皮损伤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如果长期觉得倦怠、乏力、胸闷、心慌、心烦、心悸、出虚汗、头疼、头晕、记忆力下降、手脚麻木、左臂痛、胸背痛、失眠多梦等,就要想到这可能是受损的血管内皮发出的警报。美国心脏学会建议,长期有规律的体力活动或运动,能保护血管内皮,降低血液中的氧自由基,避免因年龄增长而导致血管老化。日本东京医科大学八王子医疗中心专家推荐快步走,每周两次,每次20—30分钟。此外,每天做一次1分钟左右的下蹲起立活动,有助锻炼小腿肌肉,将血液泵回心脏,加强全身血液循环,从而保护血管内皮。生活中还要注意,饮食种类丰富、少油少盐、少饮酒、早戒烟,避免长期过劳,学会自我减压,每年体检时除选择常规检查项目外,还可做一下颈动脉彩超,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马琦琳)
据《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