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创新延安“落笔”崭新诗篇
  □ 记者 满淑涵 陈雪 何欣润 实习记者 闫智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上世纪50年代,贺敬之在《回延安》中以饱含赤子之情的诗句描写延安新面貌,赞颂延安新变化。
  如今,透过新时代的新视角,延安之新还“落笔”于科技创新、产业更新、发展求新。依托政策加码、效率提速、服务升级等红利带动,宝塔山下,科技力量加速汇聚;延河水畔,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正在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创新之能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接续地,我国陆上第一口油井便诞生于此。
  坐拥丰富的石油、煤炭、天然气资源,改革开放后,延安逐步形成了以石油工业为主,煤炭、电力等为辅的工业格局,矿产资源开采成为当地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的支柱产业。
  为“油”而兴、与“油”共进,延安嘉盛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是在这片红色热土扎根20余载的一家科技型企业,从油田装备贸易起步,到试水石油套管生产加工,再逐步成长为具有自主研发、设计、生产、服务能力的大型现代化石油管材加工企业,公司每一步奋进足迹都融入了“创新基因”。
  2019年,在延安高新区支持下,嘉盛公司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鹤林成立西北地区首个石油行业院士工作站,共同开展油气井管柱研究。目前,已开发多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其中,“拳头产品”——JST4特殊螺纹油管因良好的密封及连接性能,有效提高了油管重复使用次数,大幅降低了油田开采成本。
  “只有自主可控,才能拥有市场话语权。”延安嘉盛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主任苏利华说,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与行业转型升级的挑战,守牢自主创新的核心“命门”尤为重要。
  目前,延安嘉盛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正着力构建“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平台”,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聚焦油井管行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助力传统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围绕高端能化、石油装备、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延安市2021年组建碳中和研究院、煤化工过程产品分析重点实验室等120个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较2020年增长58.25%……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优势创新资源正奔涌而来,形成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场效应”。
  创新之变
  智能化设备取代人工操作,关键区域实时可视化监控,生产动态实时远程监管,基础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分析、生成……时下,在陕北黄土高原上,原油生产传统模式正随着新科技应用悄然改变。
  当前,新一轮油气改革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从数字化油田迈向智慧油田,延安步履加快。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不少技术难题需要攻克,如油田作业现场数据精确化感知、数字化系统精准控制等。
  坐落于革命圣地的延安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近年来,学校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工作,成立技术转移中心,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优化知识产权激励机制,聚力在煤油气资源绿色开发与高效转化利用、新材料、新能源与储能等重点特色产业链上打造创新链,开创校地校企联合助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格局。
  瞄准市场前沿,延安大学与延安守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智慧油田系统,目前已完成小批量生产,正在进行推广应用。“这套系统可实现固液气三相非均匀混合介质瞬态流量精准测量,突破原油采收精准测量的‘卡脖子’问题。”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副院长、陕西省能源大数据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白宗文介绍说。
  近年来,延安市积极争取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强科技型企业招引培育,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深入开展延安大学博士服务团进企业活动,以科技创新常态化助推企业发展。2021年,延安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5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36家,较2020 年分别增长33.3%和28.9%。同时,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筑好人才“蓄水池”,凝聚发展“源动力”,积极发挥院士团队“最强大脑”作用,破解能源化工、农业生产、生态水务等重点领域的技术难题,为本土人才成长搭建起优质平台。
  创新之势
  在延安高新区孵化基地,中电星原科技有限公司的“火易见”“禾木云”和智慧工地显示大屏颇具科技感:场景切换、数据传输、查勘监测、统计分析、全流程记录“一屏包揽”,而这得益于软硬件系统的高度协同融合。
  看好延安高新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数字经济示范园区”等新名片带来的新机遇,中电星原科技有限公司于去年年初落户这片创新沃土,聚焦“工业互联网+应急安全”,基于中国电子PKS体系和中电云网平台,通过研发工业互联网核心技术和产品,为应急安全、智能制造、乡村振兴等领域创新应用提供全方位支撑服务。中电星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馨艺介绍说,“火易见”平台通过卫星遥感,对延安全域每10分钟扫描一次,可及时发现火情。此外,通过无人化、智能化装备,可以大幅提升应急救援能力,这项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建好用好秦创原,坚持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持续完善组织架构、政策体系、运行机制。
  2021年3月,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正式授牌成立,总窗口设在西部创新港和西咸新区,陕西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各市都可参与其中,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共同建设科技创新高地。位于延安高新区的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是全省第一家在本地成立的地市中心。
  据延安市科技局局长牛志权介绍,为加力推动秦创原建设,延安市围绕产业发展关键性瓶颈问题,征集制约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科技难题,发布关键技术需求榜,下达“揭榜制”、园区与县域特色经济创新链、重点研发等市级科技计划48项,争取中省科技计划项目75项,解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
  在7月26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延安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刘晓军表示,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具有延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全面提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左右,“造血功能”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