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风雨几十载蓄积爱的能量
——三对老年夫妇退休后的“幸福秘籍”
  □ 实习记者 冯倩楠 记者 赵婧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在七夕节这个具有浪漫色彩的中国传统节日里,记者走近三对厮守了大半辈子的老年伉俪,他们相濡以沫几十载,退休后浓情不减,生活过得十分精彩。
  老有所乐:跳舞是剂“良药”
  8月3日中午11点,一曲舞毕,34℃的气温,热风扑在身上,便渗出细密的汗珠。
  “老头子,还跳吗?”杨雪梅解下系在脖子上的小丝巾。“跳!”今年75岁的楚恒玉没有犹豫,在音乐响起后,踩着鼓点进入舞池。
  “别看现在他好像‘上瘾’一样,刚来的时候我俩都是啥也不会,从零开始学的。”杨雪梅说。
  1975年,河南人楚恒玉和四川人杨雪梅在新疆建设兵团结婚,退休后跟着子女来到西安。
  在家无聊,杨雪梅只得拉着老伴逛公园。听到熟悉的新疆歌舞,杨雪梅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跟着起舞,楚恒玉跃跃欲试却又不知道如何“下脚”。
  为了让老伴儿“敢跳”,杨雪梅给俩人报了新疆舞班,每周两次。虽然离家不算近,但他们上满了一年。“凡事都有一个过程,跳了几次之后,就找到乐趣了。”楚恒玉说。
  杨雪梅脚不好,下雨在家多待几天,脚就会“木木的”,散步久了也会脚疼,但跳一早上舞,不但脚不疼,用她自己的话说,“全身各处关节都能活动到”。楚恒玉在兵团时是个“话痨”,刚来西安时人生地不熟,他的倾诉对象只有老伴,后来因舞会友“朋友圈”也扩大了。跳出健康、跳出快乐成了二人坚持下去的动力。
   老有所学:“专家”与“杂家”
  “他啊,写字作画、玩乐器、耍各种刀枪剑戟……会的东西杂得很。”杨锐利说。
  李小原和妻子杨锐利相识于校园,因共同爱好文艺心意相通,已携手走过40年风雨。
  1986年,俩人一同创业,开了一个小型秦腔艺术团,夫妻二人既是主唱,也是后勤。“老伴是名家之后,专业得很!”李小原介绍说,岳父是秦腔演员,师从百年剧社西安三意社,老伴自幼学戏,天生一副好嗓子。
  上世纪90年代,剧团加入了歌曲表演,由杨锐利主唱。从40岁起,李小原自学了电子琴、萨克斯、琵琶、小号、二胡、葫芦丝等数十种乐器,为妻子伴奏。
  2008年两人决定退休,李小原调侃自己每天还是“上班日程”:早饭过后练两个小时武术,回家洗澡后开始写书法,傍晚再弹弹乐器。
  走进李小原的书房,墙上挂的、桌上摆的都是他的书法作品。他从8岁开始学习书法,最擅长颜体,虽然高中辍学,但在老伴眼里,他是个“热爱学习的人”,练字一天都没停过。在李小原的带动下,杨锐利学习了舞剑和太极拳,加入了晨练队伍。前两天,儿子刚带俩人做了体检。“结果就是身体倍棒,全家满意!”李小原说。
  老有所为:助人不留名
  “如今我已顺利毕业,您对我的关心我无以为报,只能寄一点家乡的特产,希望您不要嫌弃……”西安东郊的一对金婚夫妇,正在读远方寄来的信。两口子慈眉善目、衣着朴素,虽然满头白发,但依旧精神矍铄。
  奶奶姓刘、爷爷姓卢,都已81岁,他们称自己为爱心人士“刘某”和“卢某”。十几年来,老两口省吃俭用,把自己省下的钱捐出去,帮助更有需要的人。
  2009年的一天,俩人和往日一样翻看着报纸,一则资助汶川受灾学生的新闻触动了他们。俩人一商量,就拨通了报纸上的电话,那是他们第一次捐款资助困难学生。
  2019年,老两口在报纸上看到安康6岁的小婷婷因白血病备受折磨,就找人帮忙给孩子爸爸转账6000元。这些年,他们常常关注洪灾、地震、疫情,只要手边有余钱,他们就捐出去。截至目前,捐款已超10万元。
  老两口有个“好事本”,里面夹着捐款凭证、银行转账单、转账记录打印条,还有资助学生寄来的信。一有空,他们就会拿出放大镜,反复翻看信件。“从这些青涩的文字里,我们见证了这些孩子的成长,仿佛他们就是自己的孩子一般。”
  早几年,两位老人常去报社、慈善机构捐款,这两年走不动了,就委托儿女帮忙转账。“咱们不是大富大贵的人,吃穿够用,能帮到别人哪怕一丁点,心里都特别舒坦。”刘奶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