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前后,正是陕北红梅杏成熟上市的季节。清涧县石嘴驿镇枣林则沟村村民吴小冬望着眼前自家果园里一树树娇艳欲滴的红梅杏,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想想从前荒凉的黄土地,再到如今的满园杏果飘香,这都离不开榆林学院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帮扶,是他们让枣林则沟村村民过上了红彤彤的好日子。
2014年5月,自开展精准扶贫驻村帮扶工作以来,榆林学院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扶贫政策,及早做好发展规划,积极争取上级扶贫部门的支持,通过“改善基础、壮大产业、提高素质、增加收入”,实现了枣林则沟村整村脱贫摘帽。
驻村帮扶三任第一书记的老传统
去年6月,榆林学院扶贫办副主任张军自告奋勇申请到枣林则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这一举动看似简单,然而张军深深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可一点也不小。“算起来,我已是学院派驻到枣林则沟村的第三任第一书记了,有前两任同事打下的好基础,我工作起来也会轻松许多。”张军自信地说。
学习研读政策,逐门逐户走访,深入了解村情和村民家庭情况。这是榆林学院历任驻村第一书记的老传统——只有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才能掌握每家每户的具体情况,想出的点子才更有针对性。
枣林则沟村总人口217户606人,其中常住人口只有99户107人,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占在家人口的43%,另外还有37人为残疾人。针对枣林则沟村的实际情况,工作队联合榆林学院19个行政部门,分别与部分农户联户结对,采取“一户一方案”“一户一措施”策略,建立帮扶台账,实现一对一帮扶。
“基于枣林则沟村留守老人多这一现状,我们原本计划给70岁以上的老人家中安装监控,这样即使子女在外打工也能随时看到家里的情况。消息传开后,村民们都特别支持,于是我们向单位申请了专项经费,不仅实现了监控入户全覆盖,还实现了监控入林。”张军说,这一举措不仅让在外子女能安心工作,还方便了村民通过监控查看自家果林长势情况。
产业帮扶小红杏成群众致富果
从去年开始,考虑到当地的地理条件、环境气候等优势,工作队将红梅杏确定为枣林则沟村的主导产业。今年,榆林学院不仅给村集体产业——红梅杏育苗基地投资6万元,还帮助村民新增嫁接红梅杏480亩。因为杏子有3-5年的幼苗期,工作队就想办法利用这段“空窗期”,指导村民在林下套种了200亩柴胡,增加群众收入。
工作队不仅帮群众种植红梅杏,还帮助群众销售。以前,往来的客商要想收购杏,都会聚集在村上的红梅杏交易所。该交易所位于210国道旁边,是个自然形成的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覆盖了周边3个乡镇的20多个村。然而,工作队在调研中发现,每到收获季节,市场的原有场地已经难以满足客商停车拉货需求,且存在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工作队经过多方协调,对原有市场进行改造升级。
今年,枣林则沟村的红梅杏喜获丰收,价格卖到了5-6元每斤,品质好的甚至可以卖到8元。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年收入就提高到1.1万元。
算经济账农民增收展笑颜
为了让村民增收,工作队可没少动脑筋。张军说:“去年养猪效益不好,导致养殖户积极性都不高,我们就想着一定要让养殖户们也赚到钱。最近,我们刚和一家公司谈好,由村集体代养殖,从猪崽喂养到防疫销售、人员培训等,全部由公司负责,村民只要按要求去养殖,年底就能参与分红了。”
生活美不美,群众最有发言权。吴小冬掰着指头算起了经济账:“家里2亩红梅杏年收入约2万元;养的羊,一头就能卖400元;在基地育苗,一年能收入2000元;光伏发电分红不到1000元。这几年镇上的项目多,我帮着拉拉货,加起来一年纯收入4万元不成问题。”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考虑到村里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年龄偏大、工作难找等情况,工作队就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将他们按照年龄和劳动能力分成若干小组,负责平整土地、摘苗、放水和打扫卫生等工作。村民们凭借自己的劳动,一天能拿到140-180元的工资。
精准帮扶乡村振兴未来可期
“之前,村里尝试种过红枣,但由于诸多原因,品质一直上不去,枣林也逐渐荒废了。今年,我们把这块地充分利用起来,下半年准备改种酸枣树,就把它们嫁接在原来荒废的万亩红枣林就行。”对于枣林则沟村未来产业发展,工作队成员在与榆林学院领导们商议后,已经有了初步计划。
产业发展是壮大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也是农民实现致富增收的根本动力。近年来,榆林学院乡村振兴工作队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变“输血”为“造血”,指导群众可持续发展产业。针对定点帮扶村增收渠道少、增收不稳定等现状,工作队积极帮助当地发展特色林果,委派果树管护专家常年驻村指导,“手把手”教村民栽种、修枝、压枝、施肥等,帮助果农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在榆林学院帮扶和全体村民共同努力下,枣林则沟村必将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张元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