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习记者 刘凡銆 记者 唐冰
社区是居民的基本生活空间,也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6月28日,在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分组讨论现场,与会委员围绕“强化社区治理,提升常态化疫情防控能力”议题,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建真言、献良策。
“加强疫情防控工作,成功在基层,依靠也在基层。”省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罗军认为,持续做好常态化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是对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不仅包含了社区群众治理问题,还包括了全方位的工作,既要分工明确,也要协同发力。
罗军建议,要统筹、调动多方力量和资源参与社区治理工作,要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社会力量、资本等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并提供精细化、专业化服务,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接入智慧社区系统,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管理模式,形成人人有责、全民行动、保障有力的疫情防控体系。
“织密织细乡镇等基层疫情防控网络,是统筹城乡疫情防控、维护巩固疫情防控成果的应有之义。”列席会议的榆林市子洲县政协主席王志琴认为,应充分运用“大数据+网格化”手段,盘活乡村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建立应急专题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帮助村民实时了解疫情防控情况,及时掌握人员动态信息,通过“数字乡村”赋能疫情防控,有效解决农村点多、线长、面广,治理难度大等问题。
在疫情防控中,如何做好社区特殊人群的兜底保障工作?省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省慈善协会常务副会长李荣杰建议,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对辖区范围内特殊人群的身体和生活情况做到全方位了解,要对特殊人群的生活需求作出基本预判,做好防疫和生活物资保障。同时,还要加强人文关怀,做好心理疏导,要深入特困群众家中了解所需所盼,做到“点对点”关心关爱。
加强社区治理关键在人。省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唐周怀认为,社区工作者是疫情防控中最为坚实的力量之一,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力突出、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对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唐周怀建议,要对社区工作者加强疫情防控、信息化应用、服务群众等方面的培训,提升社区工作者专业能力,进一步厘清社区权责边界,明确社区工作事项,细化社区工作者的职责任务。同时,要不断夯实经费保障机制,落实社区工作事务配套政策和经费,构筑起群防群控的社区疫情防线。
社区志愿者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力量。列席会议的商洛市政协主席王宁岗认为,要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建设,以制度化的规定为志愿者发放补贴,通过明确规定志愿者服务时长、志愿者服务效率、志愿者服务评价等,规范志愿者服务,激励高效的志愿服务行为,进而吸引更多人自发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不断壮大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效化发展。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省政协常委、省供销社理事会主任杨效宏建议,依托党建引领筑牢红色战“疫”堡垒,要以“党建+组织引领”有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充分展现下沉党员力量,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凝聚起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推动组织体系与联防联控体系深度融合,从不同层面、多个方面畅通激活基层组织神经末梢,夯实疫情防控“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