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王昱:建议保护性开发秦渡古镇
  □ 记者 张宝勤
  “秦渡古镇应实行保护性开发,而不是纯商品化的、以房地产开发为目的,否则就把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根脉切断了。”5月23日,省商务厅国际经济合作处四级调研员、省九三学社参政议政研究中心智库专家王昱接受采访时表示。
  秦镇,古名秦渡镇,系陕西关中四大古镇之一,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秦镇原隶属于户县,2019年3月开始隶属于西安市高新区秦渡街道。
  由于历史原因及当地群众文保意识欠缺,秦渡古镇这一关中民居的“活化石”正在日渐衰败,“九楼十三堡”的盛景屡遭破坏,昔日遐迩闻名、水运陆运发达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已风光不再。
  近年来,王昱始终关注我省特色小镇建设、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今年3月20日,省长赵一德对王昱撰写的社情民意信息《特色小镇建设应凸显“特色”》作出批示,要求“省发改委研处”。
  王昱在调研中发现,秦渡古镇在开发改造中存在三个问题:文物古迹破坏严重,传统风貌消失殆尽,千年古镇即将彻底凋亡;现有街区布局混乱,缺乏整体规划,周边环境“脏乱差”;“秦镇米皮”作为当地著名地标性小吃的品牌效应发挥不足,发展潜能尚待提升。
  5月7日,王昱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认为,“保护秦都古镇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其作为关中民俗文化根脉具有特殊意义和深远价值”,希望保护性开发改造秦渡古镇。为此,王昱提出六条建议:
  ——以抢救性保护为先,对现存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摸底和梳查,并整理建档。
  ——开发重建需进行精心规划,充分尊重和保留关中传统民居的建筑风貌,突出体现关中风情。
  ——突出秦风秦韵,展现秦人气质,充分发掘千年古镇的文化底蕴,将秦渡古镇打造成秦人文化的历史教育基地。
  ——振兴推广“秦镇米皮”产业,集中打造以米皮为主的餐饮美食街区,发挥其品牌引领效应。
  ——荟集传统非遗手工艺作坊,凸显非遗产业的文旅功能和市场效益,彰显地方特色。
  ——利用数字科技发展成果,构建立体式呈现历史演变风貌的文旅模式,营造崭新的“文化渡口”。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西安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在融合当代生活实践中也呈现出良好的传播传承态势。目前,西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9项,有传承能力的代表性传承人262人;省级项目101项,代表性传承人72人;国家级项目12项,代表性传承人9人,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大类别。
  在采访中,西安市文旅局对王昱的建议表示认同。5月12日,该局相关负责人张新妮在回复留言时表示,上述建议中涉及秦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在名录中。秦镇凉皮制作技艺、杨氏木杆秤制作技艺等,都是秦镇区域孕育出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与古镇相邻的鄠邑、长安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区。“如何把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精心规划好、合理利用好、有效保护好,从而彰显地方特色,融入当代生活,正是我们工作努力的目标。”
  张新妮介绍,该局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将从进一步推进非遗代表性项目挖掘整理,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探索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建设非遗预约式体验点,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等六方面去实践、去落实,用好多元传播载体与应用场景,积极寻找传播推广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让古镇绽放光彩,让“渡口文化”流芳百世。
  秦渡古镇的保护性开发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王昱希望通过各方协作发力,共同为西安周边精心打造一座富含关中风情和历史底蕴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意义的特色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