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省政协“推进疾病防控体系与社区网格化管理相融合”调研专题报道
平时织牢“一张网” 战疫发挥大作用
  □ 记者 唐冰
  作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模式,近年来,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广泛应用让越来越多居民享受到了高效便捷的民生服务,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网格化管理体系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成为阻击疫情、稳定社会的基石。
  社区一张网,服务全覆盖。在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公共卫生只是其中一个部分;但在疾病防控中,社区却是最基础环节,是第一道防线。“只有平时注重多措并举提升社区网格化管理水平,做好更精细布局,才能及时有效应对各类突发情况,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效能。”4月26日至29日,省政协“推进疾病防控体系与社区网格化管理相融合”调研组在延安市宝塔区、黄陵县调研后认为,要进一步优化网格任务、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响应能力,夯实基础织就社区管理一张网。
  排查住户信息、开展防疫宣传、维持核酸检测秩序、保障生活供应、关注特殊群体……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社区网格员在继续承担常态化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系列疫情防控相关工作。如果不快速充实网格员队伍,仍按照已有网格范围来开展工作,势必导致网格员群体工作压力倍增。
  以延安市宝塔区南市街道南桥社区为例,平时社区共划分网格11个,每个网格内人员总数在600人左右。“疫情期间,社区新增22名下沉干部,我们也将网格及时细化调整为28个,平均每个网格200多人,便于管理的同时,也提升了工作效率。”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茹艳坦言,如果仅以社区13名工作人员的力量,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很难及时有效应对。
  在黄陵县桥山街道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晓军介绍说,过去一个网格员负责400户居民,疫情以来,街道结合工作实际将网织得更密,每个网格服务居民100户左右,底数掌握更加清楚。如有突发情况,可以实现半小时内追溯到人。
  “除了下沉干部,疫情期间还有社会组织、社会志愿者等不断被吸纳进网格化服务队伍,在缓解疫情防控人员紧缺的同时,增强了疫情防控力量,但他们多是‘临危受命’属性,并非长久之计。”调研组了解到,由于薪资待遇较低、晋升渠道不畅,加之基层工作内容繁琐复杂,管理服务难度大,社区工作人员队伍较为薄弱的现象普遍存在。
  省政协委员、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总工程师陈锐建议,应多头发力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平常注意培养社区活动积极分子,吸纳人品正、有组织能力的人员组成志愿者队伍,在应急需要时作为社区人手的后备补充力量。同时,进一步打通大学生社工成长空间和路径,结合实际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大家工作积极性。
  除了充实网格员队伍力量,应急响应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在之前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各地社区管控措施差异明显、应急预案考虑不周等现象也暴露出一些防疫工作的短板。调研组建议,应从排查摸底、巡防管控、后勤保障、指挥协调、信息报送等方面着手加大培训力度,明确工作流程、管控对象、处置办法,提升社区整体应急响应能力。
  疫情防控期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重构了防控形态,对社区治理帮助显著,而信息聚合、数据共享等手段也将更有利于综合治理工作。
  在延安市宝塔区城市指挥中心,各社区的精准化、数据化统计管理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信息资源的高度集中为形成抗疫及基层治理合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省保健学会社区健康促进专委会副秘书长杨江海建议,应通过建设全面多级的数字化综合信息系统,打通部门间壁垒,确立统一标准、制定传递规范、核定技术标准,保障实现同一数据的一次性上报,有效支撑省、市、县、乡四级数据联通,避免重复录入,构筑起人防、物防、技防、智防相结合的社区防线。要更多考虑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建设适用于社区日常工作及应急管理工作各环节的应用系统,比如增加慢病管理内容等基础数据,提高信息管理全覆盖效率,提升社区的事前预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