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小麦育种专家王成社:做粮食安全的守护者
正在杨凌良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示范田进行育种研究的农学专家王成社教授。   □ 记者 李彦伶 文/图
  “看,那就是小麦育种专家王成社教授,退休后仍坚持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育种研究!”4月7日,在杨凌良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示范田,顺着省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保军指的方向望去,绿油油的麦田里,一位身材高大、皮肤黝黑,戴着一副金属边框眼镜,头发花白的老者正手拿一株小麦边观察边记录。
  多年来,他带领科研团队先后选育出陕农757、陕农28、陕农78、陕农138、陕农33、西农239、西农38等多个小麦品种,为我省和黄淮麦区的小麦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就是小麦育种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农学博士王成社。
   不忘初心育“良种”
  1985年,25岁的王成社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分配到陕西省农业科学院从事小麦育种工作。为加快小麦育种速度、提高选择效率,1989年,王成社开始小麦花药培养技术育种研究。当时每年仅能得到十几个小麦花培苗,这对一心希望改善小麦育种速度和效率的王成社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挑战,于是他四处访学,求师于中科院和北京市农科院等有关专家。
  经过反复试验研究,他终于破解了这一难题,使每年的小麦花培苗达到近万棵。绿苗规模扩大后,新的问题再次出现,在近万株花培苗中,没有出现想象中的优良单株,也选不出优良品种,这让王成社深感疑惑,经反复查找,最后认为问题可能出现在花药的供体材料上。
  经过长达七年的反复试验,王成社终于证实了用F2和F3代的优系进行花药培养选育出优良基因型的几率较高,大幅度提高了小麦花药培养育种的效率,并选育出了陕农757、陕农28等小麦品种。同时,还根据花药培养技术育种的特点,提出了小麦育种工厂化的构想和应用方案,并在实践中摸索前行。
  育种是一种情怀
  “育种是一种情怀,再苦也是甜!”王成社微笑着说。
  王成社告诉记者,1998年,他在礼泉县查看小麦生长情况时,当地有个农民,听说陕农757的选育人来看小麦,硬是从几百米远的地方端来一碗水,一路小跑,说是要亲眼看看这位选育人,并告诉王成社,自己已经种陕农757好几年了,亩产量高,面白、好吃。
  “我听后很感动,接过水一口气就喝了下去。”王成社说,通过这件事他有了一个体会:只要你能为群众做点好事,群众就会记住你。
  为了提高亩产量,王成社将陕西关中麦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小麦品种进行了完整搜集和系统分析,将关中小麦品种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大胆提出调整发育节奏提高小麦产量的构想,并成功选育出西农239等小麦新品种,产量比对照提高7.4%-14.1%。
  随着科研工作不断推进,王成社的足迹也从陕农757走到了陕农28、陕农78、陕农138、陕农33、西农239、西农38等,在陕西省内及黄淮麦区的小麦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选育的陕农138因极早熟特性成为陕西省冷凉区域一年两熟和间作套种的首选品种;选育的陕农33则是陕西省的主栽优质品种;选育的西农239也成为河南省审定的第一个抗赤霉病品种。
  “培育出更多更好的良种是我最大的心愿”
  上世纪80年代,陕西省小麦亩产量长期徘徊在五六百斤,史称“爬坡”阶段,为了攻克这一难关,提高小麦亩产量,王成社四处求学,搜集材料,仔细观察,选育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小麦优良品种。
  育种材料是育种工作的基础。为了创造出优良的育种材料,进而选育出小麦优良品种,2006年,王成社带领自己的研究小组加入到国家诱变育种团队,采用航天诱变、物理诱变、化学诱变和生物技术诱变等技术,结合花药培养技术创建了一系列小麦突变体材料,筛选出一些有用的突变基因,并应用于小麦优良品种选育中。陕农138就是通过航天诱变筛选的一个早熟突变基因进行选育的品种,成熟期比一般品种提前3天以上;陕农33也是通过诱变得到的一个优质基因进行选育的品种,使陕西关中麦区小麦的最大抗延阻力大幅提高。
  多年来,王成社坚持行走在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工作中,从常规育种到小麦育种新技术研究,变化的是小麦逐年增产丰收带来的喜悦,不变的是王成社对育种研究工作一成不变的执着与热爱。
  “作为一名育种人,我的责任就是培育出更多优质高产的小麦新品种。”简单的言辞道出一位育种人最朴实的愿望。王成社说,粮食是国家的命脉,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作为育种人,就是要为端牢“中国饭碗”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