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习记者 闫智 记者 李荣
他是一名焊工,身着灰色工装,置身电焊工友之中,则“泯然众人矣”。
他是一位大师,只要拿起焊枪,就像艺术家一样挥洒自如,完成机械手都无法做到的高难度工艺。
他就是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焊工、“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李永军。
三十余载的执着和坚守
1992年,李永军从武昌车辆厂技校毕业,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他来到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从事焊接工作。从学徒那天起,他就立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一晃30余年过去了,洒下的汗水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30年来,他始终手持焊枪,坚守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工匠精神”。
“李永军是一个干劲十足的人,只要和他在一起工作,工友们总能被他的认真劲所带动。”提起李永军,车间所有工友都竖起大拇指。
在夏天将近40℃的高温下,李永军经常穿着厚厚的工服,在焊接工位默默地练习焊件。为保证焊缝良好成形,李永军要忍受火花飞溅进脖子带来的灼烧感,胳膊、手臂和胸前经常会被烫出水泡。至今,他的身上还留着很多伤疤。
“成长的道路充满了挫折与泪水。焊缝的成形不良、焊接缺陷过多、裂纹、气孔、夹渣……这是每一个刚入职的工友共同的困惑。”李永军告诉记者。
由于电焊的弧光辐射非常强,李永军经常红着眼睛回家,眼睛肿得无法睁开,以至于女儿经常说他是“兔子爸爸”。
岗位平凡业绩不凡
长期以来的实践操作,让李永军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实操经验,但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作为多年工作在一线的技术骨干,他利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时刻走在创新的前列。
在参加公司焊接转向架的试验及样车试制中,根据设计和工艺要求,李永军编制了一套焊接工艺。在样车的试制中,不仅减少了焊接转向架结构的应力,而且能控制焊接的变形量。经过近一个月努力,他终于试制成功,一次探伤合格率达100%。
在生产某型号产品罐车时,由于焊接效果不理想,产品一直达不到预期效果。李永军便主动参加课题攻关并分析原因,根据罐体和材质的不同,采取独特的焊接方法解决了问题。在压力容器焊工考核中,焊接接头根部容易产生冷缩孔,导致在弯曲性能试验时接头部位经常开裂,焊缝背面成形不良。李永军和同事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反复试验,终于研究出了新的焊接方法,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
“李工的焊接技术是长年累月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像这样技术过硬的焊工,毫不夸张地说就是单位宝贵的财富。”李永军的同事王永智这样评价他。李永军三十年如一日尽职尽责地投入本职工作,为身边的同事树立了良好榜样。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永军先后取得了压力容器焊工资格证二十余项、EN287欧洲焊工资格证十余项,并在比赛中获得西安市焊工技术比武状元、陕西省技术能手、焊接高级技师、公司首席技师等称号。2007年,他还被集团公司聘请为焊接操作技能专家,成为公司最年轻的知识型、技能型焊接专家。
多年来,李永军一直致力于培养和发掘新的产业人才。结合生产现场,他指导培训焊工3000余人次,并多次组织举办焊接技师培训班,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和陕西省培训焊接骨干500余人。经过李永军的悉心指导,许多学员已成为各个岗位的骨干人才,并在参加省、市及集团公司的焊工比赛中多次荣获嘉奖。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李永军常说,“焊接不是一个人的事业,在技艺不断提高后,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是回报党组织的最好方式”。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陕西省首席技师”“陕西省劳动模范”……在为轨道交通事业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同时,李永军也斩获了多项荣誉。
30余年的焊接工作使他身上留下了不少“烙印”,尤其是电弧光对他的眼睛造成了不小的伤害。即便如此,如今年近五旬的他仍然坚守在一线岗位。作为一名全国劳模,他认为身上的这些烙印和伤疤,正是自己成长历程的见证者。
面对接踵而来的鲜花和荣誉,李永军依然在闪闪的电弧光中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在平凡的岗位上继续创先争优。正是靠着这样的精神,他的青春在点点焊花中更加耀眼。他走过了艰辛,付出了辛劳,收获了成功,赢得了信任,用工匠精神谱写了一首新时代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壮丽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