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让患者重获新生是我的使命”
——记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整形医院院长郭树忠
郭树忠在为小耳畸形患者做手术 受访者供图   □ 实习记者 刘凡銆 记者 赵婧
  从事耳部整形以来,谈及对医术的理解,郭树忠总是形象地说,“我们是拿手术刀的艺术家”。在郭树忠看来,耳部整形修复的不仅仅是耳朵,更多是在挽救一个人的灵魂。
  我国每年大约有2500名先天性小耳畸形儿童,郭树忠每年要为近800名儿童“种”下耳朵,迄今已完成上万台手术。通过他的双手,雕刻与埋植一只精致自然的耳朵,“让患者重获新生是我的使命”。
  为117名患者“种下”耳朵
  去年年底,西安疫情防控形势骤紧,1月12日,郭树忠临时接到“停刀”通知,那段时间也是他从业以来最为焦虑的时候。一期手术为117名患者耳侧埋入皮肤扩张器,每日注水两三毫升,撑起拳头大小的“水球”,膨胀扩张成的新皮肤,将覆盖在新耳朵前后。此时距离一期手术已过去3个月时间,“水球”日益发红,郭树忠焦虑地说:“患者耳侧有开放性创口,如不及时做二期手术,感染风险会增加。”
  这117名患者中绝大多数是孩子,因疫情不得已推迟手术时间,让他们获得“新耳朵”的愿望一再拖延。对此,郭树忠心情复杂,因为许多孩子的父母都是从全国各地慕名赶来西安,请求郭树忠为孩子再造耳朵的。
  “孩子们等了这么久,就是为了新耳朵诞生的这一天。”郭树忠说,为了让孩子们不惧怕手术,他经常为孩子们鼓劲打气,与他们一起展望重获新生后要完成的梦想。想起与孩子们温馨相处的场面,加之担心手术拖延导致的感染风险,郭树忠觉得手术不能再拖下去了,他主动向上级领导表明手术的急迫性,在经过积极沟通后,1月14日医院接到允许手术的通知,并最终及时进行了二期手术。
  手术成功后,孩子们看着镜子中完整的耳朵兴奋得难以言表,孩子的成功蜕变也让在场的家长泪如泉涌。见此情形,郭树忠不禁感叹,自己连日来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病人的幸福就是医生的幸福”。
  帮助患者重获新生
  单侧小耳畸形患者听力无大碍,为何要做手术?这是郭树忠听到最多的疑问,“这些患者往往因异于常人的外表而内心敏感、封闭,我是用刀抵达他们的内心,希望通过弥补外表的不完美,让他们变得自信、快乐,帮助他们获得平凡而完整的人生。”
  夏田是郭树忠众多患者中的一个,出生时右耳部位就没有耳廓和耳孔,仅是一点蜷缩的肉瓣,在上幼儿园时,经常遭到小朋友取笑。尤其是上小学后,性格内向的夏田变得更为沉默,回家后常把自己锁在房间不出门。在母亲不断询问下,夏田泣不成声吐露了心中的委屈,“同学们都讨厌我,他们说我长得好奇怪,都不愿意和我玩。”
  随着年龄增长,与外界接触日益增多,夏田“成为平凡人”的愿望更为迫切。让郭树忠印象深刻的是夏田做完手术之后的变化,原本沉默寡言、眼神游离的夏田,在拥有一只完整的右耳后,整个人都阳光了起来,不仅说话幽默风趣,笑容也多了。面对“重生”的夏田,郭树忠心里有说不出的成就感。
  用艺术之手“以假乱真”
  “整形医生不仅要有高明的医术,还要有美学素养,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才能有出色的效果。”郭树忠认为,艺术家用泥土和石头雕塑,他们用手术刀雕刻耳朵,最终都是为了带来美丽和新生,“我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以假乱真”。
  耳支架雕刻是耳再造手术的核心环节,为了让学生们做到刀刀准确到位,雕刻出和真耳相似度更高的耳支架,郭树忠常常邀请西安美术学院的老师来给学生们教授雕塑知识,从雕萝卜、芥菜、排骨的练习开始,培养他们的美学意识,闲时还会和学生们一起欣赏名家的画作和雕塑,从构图、色彩等方面加深学生对美的认识,希望他们在耳支架雕刻的细节方面更为仿真。“必须精益求精,怀揣一颗匠心不断打磨细节。”郭树忠常常这样要求学生。
  据了解,郭树忠每天至少要做4台手术,即使是周末,他也要来医院查房,及时了解患者的最新情况。他的患者跨越各个年龄阶层,有孩子,有青年人,也有老人,他们都无比期待通过郭树忠的手改变命运,融入社会度过平凡的一生。患者的心愿也是郭树忠的职业信念,为患者打开一扇通往人生新旅途的门是他的使命。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夏田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