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习记者 寇静 记者 王斌
在刚刚闭幕的商洛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上,来自农工党商洛市委会的市政协委员用实际行动践行“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进新时代”主题教育精神,紧紧围绕中心工作,聚焦“一都四区”建设,汇聚群众关心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问题,为商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李曼:师资队伍建设要发挥校长关键作用
“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建设,校长是教师中的教师、是关键中的关键。”商洛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市监督委员会副主任李曼说,任命一名好校长能带出一所好学校,任命一批好校长就能带动一方教育发展,在推进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从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抓起。
李曼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应出台校长任职条件标准,实行校长任职资格制度,优化校长队伍,把好校长任职第一关。
“校长的产生应由任命制向竞聘制转变,建议实行校长竞争上岗制,鼓励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各地人才参加岗位竞争,赋予校长重新组织学校管理团队的权力,保障学校管理顺畅。”李曼还建议,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提供多渠道、多形式、多岗位培训,储备专业人才梯队,培育引导校长后备队伍专业化成长。实行校长职级管理制,设置校长专项津贴,拓宽校长提拔重用渠道,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学校管理工作评价体系,盘活校长管理机制。开设校长交流平台,建立和完善市级知名校长、骨干校长培养机制和培养体系,系统化搭建校长成长平台,多措并举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让校长真正成为新时代商洛教育发展改革的排头兵和生力军,使其在岗位上有幸福感、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在社会上有荣誉感。
寇立亚:实施“绿色”招商,助推“一都四区”建设
“商洛具有优越的气候条件、优良的生态环境、优质的绿色产品、丰富的旅游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便捷的区位交通,形成了全市发展康养产业的独特优势和产业基础。”商洛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市委会副主委兼秘书长寇立亚建议,把商洛绿水青山“好颜值”,转化为经济发展“好价值”,助推“一都四区”建设。
为立足优势策项目,厚植“绿色”优势,寇立亚建议,要紧扣商洛打造“康养之都”目标定位,深度挖掘秦岭腹地自然资源,坚持“康养+”理念,策划包装一批健康文旅、健康体育、健康医药和健康食品等全链条产业项目,擦亮“中国气候康养之都”金字招牌。要紧盯重点招商区域,开展小分队招商、叩门招商、乡情招商,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企业,搭建康养产业技术交流平台,推进康养产业链主企业与健康机构深度合作。
寇立亚还建议,建立政银企月对接工作机制、商业银行支持地方经济绩效与政府性资金存储衔接等制度,提升银企对接便捷性、精准度和成功率。建立市长与企业家早餐会、重大招商项目市县领导包抓、重点康养项目行政审批手续行业主管局长协办等机制,推行“承诺开工”制度,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困难,助推重大康养项目快速落地建设。依托22℃商洛品牌,推出康养之都系列宣传活动,营造康养之都建设的良好氛围。
刘建红:多措并举提升社会治理成效
近年来,商洛市围绕打造“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区”目标,以“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为抓手,以群众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采取多项举措,切实解决基层治理源头性问题。
商洛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商州总支副主委刘建红说,商洛作为经济欠发达城市,基层基础薄弱,农业人口多,缺人才、缺资金、缺场所等问题突出,在提高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存在诸多困难。
刘建红建议,要将共建共享共治作为新时期多元化社会治理工作的基本原则,选贤任能,提升村民自治参与度和组织度,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以党建引领推进法治建设。要通过“平台+APP+微信群”的方式,搭建区、镇、村、组、片五级工作网格,加强网格员专业化建设,明确社区管理服务目标,深入构建基层社会管理体系。运用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技术,加强人口信息采集工作,健全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动态管理,全面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要进一步深化乡镇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编制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将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纳入长远规划,优化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布局,推动创建和谐社区,建立基层治理群众满意度调查统计。
蓝舰:强化交通管制,净化校园周边安全环境
“中心城区中小学生上学、放学适逢机关上下班高峰期,给本就拥堵的学校门前又加上一道‘塞子’。”商洛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市委会经济专委会主委蓝舰走访发现,接送学生车辆在学校门前长时间随意停车是加剧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之一。学校没有专用停车场,加上接送时间集中、停车占用时间长,车辆流转不开,一旦遇上早晚高峰期,极易造成交通拥堵。
蓝舰建议,强化交通管制,完善中小学校周边道路交通标志牌,划定临时停车区域,扩大中小学校门口禁停区范围,从严治理学校路段车辆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加强对学校附近路段的巡查,治理校门前摊贩乱摆乱卖现象,定期组织执法人员开展中心城区校园周边文具、小食品、危险儿童玩具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蓝舰还建议,提倡学生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合理设置学生上学、离校的安全通道,减轻交通压力。中心城区公交线路投放、站点设置应兼顾中小学校,方便学生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引导学生家长减少开车接送孩子,把培养学生的自立自理能力作为家庭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自主上学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