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李彦伶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也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我省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农作物种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整体水平在全国靠后,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尤其是聚焦种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如何破解现阶段我省种业产业发展瓶颈,省政协委员姜志德、张保军、李云鹏积极建言献策。
增强种子企业自主研发能力
“鉴于国内有实力的种业集团不断挤占我省种子市场空间,而我省种子企业弱小散乱的弊端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为此,我省应将种业发展的关键聚焦到种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来。”省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姜志德表示,我省亟待围绕“增强种子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打造种业航空母舰”的思路,在新品种研发、种子扩繁推广、种子市场开拓和企业经营方式转变等方面全方位发力。
姜志德说,由于历史惯性和发展阶段所限,种子企业仍处于从高校科研机构购买种子使用权开展经营的“借机下蛋”和“等米下锅”阶段,这种不占源头、受制于人的被动经营模式,制约了种业集团的经营和发展能力。
“目前,最重要的是把农产品新品种研发的重心由农业高校和农业科研院所下沉到种子企业,形成企业对新品种的自主研发能力。”姜志德建议,要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人才整合等手段,尽快形成属于企业自己的高水平品种研发创新能力,实现种子产业基础科研与品种开发的无缝对接,在人才培养方面彻底打通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壁垒。
加强种业人才队伍建设
“不尊重农业人才的不良风气、‘重学术、轻技术’等是造成我省种业人才梯队断层最主要的原因,也是阻碍当前我省种业发展最大的问题。”省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保军表示。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张保军建议,鼓励公益单位加强种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现有育种人员队伍长期制度设计,实现公益育种非利益化;集中扶助部分公益育种力量,抓大放小、合理布局;将公益单位的育种项目投入转向种质资源创制、开放性育种材料圃、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切实加强公益育种单位的育种材料开放共享利用;将财政投入的商业育种项目从无偿拨款逐渐向有偿使用、贴息贷款等方式转变。
针对种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张保军建议,教育管理部门应专门设置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岗位,进一步吸引青年人才。将资源创新的贡献评价与SCI、项目、标准等一视同仁,甚至种业岗位要提高一层特殊评价,使得种业人才有上升空间。督促高校加强种业人才教育培养体系的完善,让种业研发推广经验丰富的专家上讲台、下田间地头授课。
构建全方位种业发展战略
“种业发展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种业发展对于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省政协委员、陕西国兴会计师事务所所长李云鹏说。
“要加强种业顶层设计,加大财政金融的专项投入扶持力度,加大产学研合作,提高种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种业人员激励机制。”李云鹏建议,结合陕西关中陕北陕南片区的气候、地质、生态、水资源以及传统习俗,制定适合我省区域特点的农业种业发展规划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指导意见,完善政策导向,构建我省全方位种业发展战略。
李云鹏还建议,设立我省种子种业专项发展资金,重点加大对公益性、基础性种业科研财政投入,助推以农业科研院所和企业为代表的育种科研能力再提升。重点支持种业发展基础建设和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与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发挥现代种业发展基金的引导作用,广泛吸引社会、金融资本投入,支持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