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岗用手里的柴刀砍去苍耳崖附近的杂草 □ 记者 李荣 文/图
“收拾好了吧,咱们要出发了!”3月4日清晨,在汉中市洋县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杉树坪保护站,伴着天边露出的一抹白,44岁的护林员王军岗和同伴简单吃过早饭,一身迷彩服,右臂佩戴防火袖章,手拿柴刀,背着水壶和干粮,便开始了一天的巡山工作。
王军岗是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名护林员,2003年来到杉树坪保护站。19年间,他的足迹遍布林区每一道山梁和每一条溪谷,在他和同伴们的守护下,林区的树木越发茂密,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
“现在是春季,属于火灾高发季节,一点也马虎不得。”记者跟着王军岗的脚步,顺着一条羊肠小道穿过茂密的竹林,来到了苍耳崖。一路上,扑面而来的冷空气裹着丝丝寒意,积雪未消,脚下极易打滑。
“这里还好点,积雪基本都化了,再往山里走,雪都能没过脚踝。”保护站的巡山工作,基本全靠两条腿,保护站平时由两名巡护员分开巡山,管护范围6000多公顷,每天每人巡护公里数10公里。
虽然终日与山水相伴,但在野外巡护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诗意。巡护员长年累月在山林巡防,紧盯山火,检查林木病虫害、劝导带火种的游客、为村民宣讲环保知识等。
“进入林区,防火第一。”王军岗说,护林员的职责就是保护森林资源,若是发现违法情况,要及时向上级汇报。多年来,王军岗和同伴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走遍了保护区的每寸林地,熟知林区里的每一个物种,甚至能根据动物的粪便判断动物的年龄、习性等。
巡山途中,路边发现了多处大熊猫和羚牛的粪便。王军岗拾起一块大熊猫粪便说,熊猫的粪便里隐藏着许多信息密码,根据粪便可以读出大熊猫的身体数据和健康状况。冬天,由于山里食物匮乏,熊猫和羚牛等野生动物就会下山到低海拔地区觅食。
近年来,随着森林保护宣传力度加大,全民保护林区意识逐渐增强,很少有人破坏森林和带火进山,山里的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了。在王军岗的精心管护下,他的责任区从未发生过重大森林火灾事故。
坚守19个春秋,只为心中那片绿色。19年来,陪伴王军岗的只有那把一直不离身的柴刀和大山深处的那抹绿。
王军岗说,一年中他最喜欢春天。在他眼里,春天树木发芽、百花盛开,林区一片生机盎然,充满了新的希望。
“累了就坐在石头上歇歇,饿了就吃点干粮,渴了就喝口山泉水。”想起刚来林区工作时的情景,王军岗说,当时的条件很艰苦,宿舍是简易板房,进山巡护时也没有帐篷和先进的电子设备,巡山只能靠手机联络,但山里基本没有信号,往往一整天都联系不到人。虽然吃了不少苦,但看着现在林区生态越来越好,这些都不算啥了。
巡山过程中,除了山路崎岖不好走,王军岗还要防备各种虫子叮咬,日常巡山有时也蕴藏着未知的危险,尤其是冬天,森林中食物匮乏,野生动物活动范围扩大,护林员很容易遇上野生动物。
“巡山中,最常见的就是遇上蛇和野猪,被树枝戳伤也是常事。”王军岗的脸、手臂和脚上都留有伤痕。他说,有时巡护路程远,需要走夜路,经常会遇到一些野生动物,但只要不靠近它们,不触犯动物的领地,也是安全的。
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森林的管护力度,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乱砍乱伐现象少了很多,王军岗和同伴们在日常巡护中也很少发现这类不法行为。
幽长的山路看不到尽头,路边的积雪也成了冰凌,王军岗艰难地走在雪地上,时不时地用手里的柴刀拨开挡在路上的树枝。
19年间,岁月染白了王军岗的鬓发、压弯了他的腰,但他守护的山林却愈加苍翠挺拔、绿意盎然。
“亲戚们都劝我别干护林员了,又苦又累,也挣不了几个钱,可我并不觉得苦,我的愿望就是把这片绿水青山守护好。”看着眼前慢慢苏醒的山林,王军岗说,护林员虽然辛苦,但这个工作总得有人干,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全力干好。
像王军岗这样的护林员在我省有6万余名,他们是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风险防范的预警者和吹哨人,也是向自然生态违法行为说“不”的较真人,他们用自己的辛劳守护着大山的一草一木。
四季交替,日夜更迭。目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峻形势,王军岗和全省护林员一起奔走在防控一线,开展巡护巡查预警,倡导拒食野生动物,把生态哨兵作用提升到全新高度。
夜幕降临,山林逐渐被黑夜侵蚀。昏黄的灯光从杉树坪保护站的窗户朦胧透出,这是大山里最温暖的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