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如何更好“养老”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博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温显来建议,提高新建小区及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的建设要求,按照新建居住小区人均不少于0.2平方米配建养老服务设施,落实与住宅规划、建设、验收、交付使用上的同步。
全国人大代表、南昌航空大学校长罗胜联对“村级养老”进行了深入调查。他建议,将“村级养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各级政府应该尽快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政策,将“村级养老”机构建设纳入城乡规划总体布局。各农村互助养老中心在满足老人吃住等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还从精神文化和情感慰藉等服务领域入手,广泛为农村老年人开展文化娱乐、日间照料等服务。
养老服务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确保按时足额发放。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人大农委主任委员刘金接则建议,由中央财政设立养老服务专项资金,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养老服务工作绩效等因素切块下达。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发展改革部门在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分配时应充分征求养老服务工作主管部门意见,切实提升资金投入的精准性、有效性。
如何打通养老“最后一公里”,让“老有所安”?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伟看来,应加速对养老机构专业人才的培养,对养老人才培育培养进行顶层设计,拓宽养老护理人才的职业发展前景。他建议,一是开展从业人员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对已在职在岗人员开展定期技能培训与业务水平学习,对养老管理服务人才要进行职称评定,强化专业化、多元化培养;二是推动校企合作,促进养老机构与院校建立定向培养模式,对实施产教融合、开展养老管理服务人才专业化培养的机构予以适当的财政支持;三是为从业人员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养老机构引进专业养老管理服务人才的补贴力度,以减少人员流失;四是鼓励执业医师依法到养老服务机构进行多点执业,加快养老机构人才资源的共享互通。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认为,当前,老年人“数字鸿沟”仍然存在;老年康复产品的智能化、实用性仍需要提升;老年陪护关爱有待提升;社会公共服务供给需要加强。对此,刘庆峰提出了三方面建议:一是针对养老护理人员短缺现状,加快推进康养机器人的成果转化,在康复训练和安全监护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开展社区机构等多场景的应用试点,支持相关成果转化及应用推广,增强医疗卫生机构为老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二是为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实现陪伴关爱,推动陪伴机器人专项课题研究,尤其加强科技创新和产品支撑。支持相关的多模感知、情感计算、主动对话、虚拟形象等相关关键技术与陪伴机器人产品研发。布局创新平台,支持基础与应用研究,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三是以健康状况取代年龄约束,扩大老年文化服务和健身服务供给,营造优待、善待老年人的良性氛围。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中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的需求权益,为老年人的健身娱乐等服务提供更加合理的支持,保障老年群体的活动权利。
综合自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