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唐冰
农业是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源,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数据显示,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国总量的20%左右,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3%左右。而低碳农业是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技术与制度创新、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多种手段,实现高能效、低能耗和低排放的农业发展模式。
“农业也是唯一创造碳汇的领域。2013年我国农业总碳汇约1.58亿吨,之后逐年小幅下降,2020年农业总碳汇约为1.57亿吨。”住陕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王二虎说,发展低碳农业已成为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径,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王二虎介绍,陕西作为国家确定的首批低碳农业试点省,目前已建成统防统治示范区52个,建成农机农艺融合、减量控害技术示范点130个30多万亩,示范区(点)主要病虫害防控效率达90%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25%—30%,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1%,有效推进了农膜减量回收,加快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高了畜禽粪污染资源化利用水平。但在调研中发现,低碳农业发展还存在农民低碳意识不强,发展低碳农业的主动性不高;低碳农业发展的规范化、标准化体系尚未建立,监督管理机制也未形成,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力;低碳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偏少,技术创新不够;低碳农业参与主体相互配合支持不够,影响低碳农业推广四个方面突出问题。
王二虎建议,国家农业农村部加快制定出台有关发展低碳农业的政策措施,包括评价指标体系、技术标准、补偿政策、信贷政策等,围绕农业生产、销售、仓储、物流、废弃物处理、土壤耕作等环节制定相应的标准,在基础条件好、生产规模适中的农业产区推进试点工作,强化标准管理、标准生产。同时,加强低碳农业技术创新,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户使用有机肥,尽可能缩短有机肥暴露在田间的时间,提高土壤中有机碳含量,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进行农业碳交易,可额外增加农民的碳汇收入,有利于激励农户从‘碳源农业’转变到‘碳汇农业’生产方式。”王二虎同时建议,可设立国家农业碳基金,拓展农业资本市场,解决发展碳汇农业所需的部分资金。积极探索创建“企业-碳交易机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农业碳汇交易机制,形成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与碳交易机构等相关利益共享机制和专业合作组织订单机制。支持企业通过农业碳汇等项目实现减排目标,支持专业合作组织通过订单机制与愿意提供碳汇的农民签署合同,将其减排的温室气体指标集合在碳交易机构出售,将集中销售碳减排量的利润按签订的合同返还给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