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牢记“国之大者”守护粮食安全
——住陕全国政协委员建言保障粮食安全
   □ 记者 唐冰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重点讲了保障粮食安全问题。日前发布的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民以食为天,粮丰天下安。“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连日来,出席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住陕全国政协委员王二虎、李冬玉、霍学喜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从不同角度就保障粮食安全提出建议。
   王二虎:拒绝“剩”宴,杜绝“最低消费”
  《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披露,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大型聚会浪费达38%。
  “消费端和餐厅变成浪费的主战场,因此反对浪费对形成正确消费观和推进餐桌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住陕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王二虎说,在传统观念中,饭桌上的菜饭只能多不能少,这代表着主人的热情和生活的富足,这种习俗导致生活中产生食物浪费现象。此外,由于部分餐饮服务人员缺乏节约意识,无法在用餐与顾客之间起到良好调节作用,为了能获取更多利润,鼓励顾客过度消费,导致浪费现象发生。
  王二虎建议,要加大线上线下宣传力度,在各餐饮服务单位张贴鼓励文明节俭用餐的标语,并通过店内海报、视频、点餐提示等多种形式,推动“珍惜食品、剩余打包、杜绝浪费”的健康消费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浓厚氛围。餐饮协会要充分发挥监督自律作用,指导餐饮服务单位建立长效机制,加快制定全面落实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要求的行业标准、公约。同时,要加强餐饮行业制度管理,杜绝餐馆设立最低消费、强买强卖等营利方式,营造风清气正的餐饮环境。
  就进一步规范行业管理,王二虎同时建议,各餐饮服务单位要将节约要求落实到采购、储运、加工、经营、消费等各环节,同时要转变经营理念,引导理性消费,如采取在菜单上标明或标示食材分量、在套餐标准上注明建议消费人数等方式,引导顾客适量、节俭消费。
   李冬玉:以适度规模种植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底线,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住陕全国政协委员、民建陕西省委会主委李冬玉说,虽然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由于户均种粮面积小,比较效益低,小农户种粮不增收,出现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趋势。
  分析当前影响规模种粮的主要问题,李冬玉认为,主要原因是耕地集中难、配套设施差和支持力度弱。她建议,要引导适度规模种植,把粮食适度规模种植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中统筹推进,打造粮食生产主要保障区,增强粮食安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方面,李冬玉建议,中省两级要在粮食规模种植上给予更大支持,建立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要按照“谁种植、谁受益”原则,完善补贴制度,保障规模种粮者收益。要把粮食规模者的农田纳入土地整理项目扶持范围,选择集中连片的大户开展项目建设,为规模种植创造条件。要把主要粮食作物纳入农业保险范畴,精准设计险种,扩大保障范围,增强保障能力。
  “现实中不乏部分农民担心耕地流转后失去生产生活保障的情况。”李冬玉建议,要健全乡村级土地流转工作机制,稳定流转价格,积极调处流转纠纷,降低流转成本;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以村集体为单位向种粮大户的流转机制,在保障各方权益基础上,增强村集体土地调整和适配的权利;加强对撂荒土地的管理,采取收回重新发包、取消惠农补贴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霍学喜:杂粮也是粮,需要保产量
  围绕挖掘杂粮产业发展潜力,去年以来,住陕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参加了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队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等省份开展的杂粮产业发展调研,涉及谷子、高粱、大麦、荞麦等谷物和芸豆、绿豆、蚕豆等豆类。
  “调研发现,杂粮产业在保障粮食安全、营养健康和农业可持续中潜力巨大,但在产业布局、组织、市场、政策等方面却面临挑战。”霍学喜说,我国杂粮优势产区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地区,相比于主粮,地方政府对杂粮作物的关注度还有待提高。“产业组织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公共支持政策缺位和杂粮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等,是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掣肘问题。”
  霍学喜建议,应重新审视杂粮产业,优化杂粮区域布局,将杂粮作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改善居民膳食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潜力作物,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等因素,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重视发挥杂粮作物节水、抗旱、适应性强等特性,鼓励陕西、山西、甘肃等省份因地制宜发展杂粮作物,促进杂粮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适度替代高耗水型大宗粮食作物;重视培育新型杂粮经营主体,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推动杂粮产业标准化建设;创新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企业构建纵向一体化杂粮产业链,激发杂粮产业活力。
  “最为重要的是要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杂粮产业支持力度。”霍学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