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唐冰
一方面是科研成果长期面临转化率低、转化周期长、转化途径单一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企业面临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研投入分散、科研成本高昂的短板。如何破解这一尴尬状况?住陕全国政协委员、陕西建工控股集团董事长张义光认为,需要强有力的外部“智脑”支持。
张义光表示,企业工程师提出科研课题,高校等科研机构的科学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以“科学家+工程师”模式,既能鼓励企业参与技术研究,加大科研投入,持续增强创新能力,又能让智力资源精准对接产业链和创新链上的技术需求,探索科研成果高效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张义光认为,在完善推广过程中,首先要统筹平台建设,探索由政府部门统筹全国现有的技术成果发布平台、科研需求发布平台、技术交易平台等,实现各平台数据互联互通,进而实现企业科研课题和高校智力资源快速对接、科学家团队和工程师团队高效匹配。同时,要引入市场评价体系,双方协商引入市场化导向的工作机制和评价制度,激发“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的积极性和潜力。
张义光建议,加大政策支持,统筹考虑“科学家+工程师”科研模式的扶持和奖励政策,出台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支持政策,针对企业为技术研究及成果应用而产生的成本,加大税费优惠力度。财政资金对符合标准的科研课题要给予补贴。金融机构针对企业投入科研课题的信贷资金要给予利率优惠。加大对特定领域的支持,尤其是国家战略产业、“卡脖子”技术攻关等重点创新领域的相关课题,应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