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厚植文化内涵 让汉服更“出圈”
  □ 实习记者 刘凡銆 记者 赵婧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西安大学生陈蔚第一次了解汉服还是源于古诗《陌上桑》,也是古诗中的意境美让她对汉服产生兴趣。今年元宵节,陈蔚参加了大唐芙蓉园“上元雅歌花灯会”活动,让她体验了一次华服之美。“这种感觉仿佛穿越回古代,没想到自己的梦想成真了。”陈蔚说。
  近年来,随着“国潮风”日盛,像陈蔚这样喜欢汉服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自2018年以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被定为“中国华服日”(汉服日),汉服逐渐从博物馆走进“大众视野”,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符号”。
  穿汉服成时尚潮流
  “自2月11日大唐芙蓉园举办花灯会以来,不断有年轻人来店里买汉服、做妆造。”位于大雁塔北广场的一家汉服店店长鲁甜对最近店内的汉服销量很满意,在元宵佳节期间,不仅线下光顾的人很多,线上销量也较往常“翻了一番”。据她介绍,每逢传统节日,类似于此次大唐芙蓉园“穿汉服免费进景区”的活动都会提升汉服销量。
  “来购买汉服的顾客以年轻人为主,在抖音、微博、微信平台,他们刷到汉服相关的推送后就有了尝试的想法。”鲁甜说,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不断升温,年轻人喜欢穿汉服俨然成为一种时尚潮流。
  作为这家汉服店的老顾客,28岁的上班族刘萌从上大学期间参加“汉服社”,再到上班后经常参加汉服活动,她穿汉服已有10年时间,平日对汉服文化也有颇多研究,家人在她的感染下,逐渐对汉服有了兴趣。今年元宵节前,她还带着母亲和侄子一起来这家店选购汉服。
  谈起对普及汉服文化的理解,刘萌认为,汉服文化的传播不应仅仅局限于旅游景区和年轻人群体,还应让不同年龄结构的人都有机会认识到汉服的魅力,同时融入现代服饰的理念和元素,让汉服成为更“日常”的穿着。
  汉服之美重在文化内涵
  元宵节当天,位于大雁塔北广场的另一家汉服店店长林涵,就没有鲁甜那么乐观,她正在为店里的销量苦恼。因为自去年开店以来,一向注重汉服设计的她并未迎来预期中的“销量高峰”。
  林涵初中开始就在新加坡上学,直到去年大学毕业后回到西安,一次偶然穿汉服拍照的经历让她从此喜欢上了汉服。自从开了这家汉服店,她就十分注重汉服的质量,希望能提升顾客穿汉服时的体验感。“工艺精致复杂的汉服成本肯定更高,因此我们没有‘接地气’的价格,加之开店时间短还未做成品牌,所以难以吸引游客。”林涵说。
  “我们不仅要穿汉服,还要懂得汉服的历史,挖掘汉服的文化内涵。”从事博物馆工作30余年的西安博物院唐代服饰专家孙黎认为,汉服是凝聚民族精神的载体,如果大家只是为了追求好看的照片和众人关注,掀起所谓的“汉服热潮”,那么汉服的复兴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要提升国人的文化自信,就应对汉服的历史文化有基本了解,因为爱上汉服的“内涵美”而纷纷走上街头。
  将汉服产业做到极致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中国汉服产业现状及消费行为数据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目前有超过3000家汉服企业,2015年至2020年,中国汉服市场销售规模实现了由1.9亿元到63.6亿元的激增。但是当前汉服市场规模仍较小,占比不到2020年中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类商品零售额的1%。
  “其实汉服可以延伸出来的副业有许多,比如国风美食、国风杂货铺,当汉服可以实现与其他产业的联动,汉服产业也就可以做到极致,形成更大的市场规模。”长安国风楼汉服店店长谭龙结合多年来从事汉服产业的经验,谈及拓展汉服市场时这样说。
  谭龙举例说,大部分的汉服店经营理念较为单一,只是提供租卖、做妆造、拍照等服务,没有哪家店是专做汉服道具、饰品、鞋帽或婚庆的。由于这种单一的经营模式,导致汉服店的竞争压力很大。
  “虽然汉服贯穿于汉民族整个历史时期,是中华民族的显像标志,但只是近些年才渐渐回归人们视野。”孙黎说,现代人对于汉服的认识仍停留于“传统节日穿汉服”的层面上,拓宽汉服产业市场规模的前提是人们对汉服“周边”的需求增大,这需要汉服文化被不断普及,让汉服成为每一个人衣库里的“日常款”。唯有如此,才能促进汉服产业发展延伸。
  孙黎认为,汉服不仅仅是一件衣裳,还承载着人们对于“慢生活”的向往。当人们能够通过穿汉服体会到古人幽然恬静的心境和泱泱中华的礼仪之美,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放慢脚步,享受慢生活,对于汉服文化的认同感才会越高,汉服文化才能被更广泛传播,进而形成更大规模的汉服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