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赵婧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2021年3月,我省全面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旨在集聚科技创新资源,促进科技、金融、产业、人才有机结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把我省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如何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如何为科技创新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如何吸引和留住“高智”人才?在今年省两会上,刘小强、谢慧莹、袁京连等委员围绕加快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发展建诤言献良策。
“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让科学研究‘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实现‘出成果’与‘用成果’有机统一,是秦创原平台下一步发展面临的重点课题。”省政协委员、陕西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刘小强说,秦创原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过程中,仍存在“产学研”协同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缺少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企业等短板。
刘小强建议,建立“产学研”协同对接机制,打造“科学家+工程师”团队,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入驻秦创原,营造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产学研”合作方式,形成企业主导、利益共享、风险公担长效合作机制。
“龙头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在‘产学研’融合过程中各具优势。”刘小强认为,龙头企业资金实力雄厚,拥有完整的供应链和高效的销售服务体系,可以帮助科研院校尽快将学术成果落地转化。而中小微企业具有创新成本低廉、聚焦“高精尖”技术、产品迭代升级速度快等特点,可以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他建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精准施策扶持不同创新主体,以加速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为主线,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强化孵化器载体建设,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瓶颈,以“产学研”协同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为科创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据资料显示,截至目前,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已引入孵化器6家、专业服务机构38个,目前10余家孵化载体正在洽谈入驻。如何当好“店小二”,为科创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省政协委员、浐灞管委会副主任谢慧莹认为,首先要实施服务升级,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谢慧莹建议,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技术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简化企业办事审批程序,严格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制定住房、医疗保险、教育、薪酬等奖励激励政策,为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创造条件。
针对中小微企业发展中融资难“痛点”问题,谢慧莹在调研中发现,秦创原孵化的中小型科技企业资产规模普遍较小,而且缺乏可以为银行抵押的固定资产,因此可获取大规模贷款的渠道窄、机会少。
“扶持一个企业从小做到大,一般有两个阶段最需要资金支持,第一个是在研发生产阶段,第二个是在市场营销阶段。”谢慧莹建议,政府在做好风险评估后,应利用各类产业扶持资金,精准帮扶处于创业初期的中小微企业“起好步”。而在产品投放市场后,则可以引入风投、基金等社会资本,帮助中小微企业“站稳脚跟”。“但要加强对社会资本的准入监管,保护中小微企业经营自主权。”
“筑巢引凤”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也是创新的核心要素。省政协委员、陕西长安华科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京连在调研中发现,在秦创原平台建设中,仍存在人才评价机制不统一、人才评价方式不全面、人才扶持力度差异化、人才监督机制薄弱等问题。
为进一步完善秦创原人才建设,袁京连建议,应通过整合政府人才扶持资金,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省属企业自主评价,打造秦创原人才工作品牌,探索以设立秦创原人才发展集团等方式,“筑巢引凤”,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袁京连建议,探索开展高校(科研院所)、省属企业自主评价人才,分批次授权省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自主评价高层次人才,享受相应政策待遇,实现“谁用人、谁评价”,推动人才评价主体多元化发展。
袁京连还建议,举办“秦创原杯·技能人才大赛”,释放更多政策红利吸引人才;启动“‘引凤还巢’人才回归工程”,吸引陕西籍人才回乡干事创业;实施“秦创原人才团队建设工程”,实现以重大人才工程培养、吸引、用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中开展科技攻关、新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
“希望以秦创原人才工作为典范,推动全省人才生态建设,打破科技人才聚集、科技优势与经济发展转化‘堵点’,全面推动人才市场化、国际化,打造具有陕西特色的人才工作品牌,让陕西成为人才集聚之地。”袁京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