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李彦伶
“王桂花在园中转轮纺线,只觉得一阵阵好不喜欢。来边区还不到六月半载,我一家三口人有了吃穿……”11月24日清晨,西安市高新区第七小学秦腔社团里传出了小学员悠扬婉转的唱腔。身着秦腔演出服的小学员们,在社团负责老师项思语的指导下开始声音和身韵的基本功训练。小学员们一板一眼将秦腔《王桂花纺线》演绎得有模有样。
在近日公布的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名单中,西安共有13所学校入选,西安高新第七小学秦腔项目位列其中。
为了让秦腔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2017年9月,西安高新第七小学组建了“古韵秦音”秦腔社团,目前已吸纳了60余名学子加入小小秦腔传承人行列,而由该社团表演的《丝路出使》《三滴血》《十二把镰刀》和《人面桃花》等经典曲目多次获奖,使得秦腔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庄有家园……”说话间,马亦赫高声唱起了秦腔名段《祖籍陕西韩城县》。来自高新第七小学六年级二班的小学员马亦赫怀着对秦腔的好奇,在二年级时便成为社团的一员,他的拿手剧目是秦腔名段《三滴血》《十二把镰刀》等。
一年级的小学员李依凌从小受奶奶的熏陶,跟随奶奶学习秦腔,入学后加入“古韵秦音”秦腔社团,每天坚持来社团参加训练。
“秦腔是门传统文化艺术,只有下苦功夫才能练就真‘功夫’!”就读于五年级的王森淼是“古韵秦音”秦腔社团首批学员,目前已学会《拾黄金》《教书先生》和《十二把镰刀》等经典曲目,是社团的主力学员之一。
“一台完美演出的背后,饱含了小学员们坚持不懈的付出。每天清晨,伴随着第一缕阳光,秦腔社团的小学员们早早来到学校,练习台步、手形、念词、韵律等基本功。”项思语微笑着向正在训练的小学员竖起大拇指,鼓励他们做好秦腔文化传承人。
“小学员们对秦腔充满了好奇和喜爱,学得也很快,希望通过秦腔进校园活动,让更多孩子了解秦腔、领略秦腔的魅力,传承好传统文化。”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国家二级演员茹曼在采访中表示。
从2020年开始,茹曼受邀成为该校校外辅导员,并定期为小学员们进行专业指导。“经过训练和专业指导,让小学员们逐渐爱上表演,爱上舞台,爱上秦腔!”茹曼深有感触地说。
原本学习音乐教育专业的项思语自去年进入高新第七小学后,担任秦腔社团负责人。作为音乐教师的她,通过对秦腔的不断了解,在不知不觉中被秦腔的迷人魅力所吸引,现已深深爱上了这门古老的艺术。
随着演出增多,“古韵秦音”秦腔社团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西安高新第七小学副校长鹿淑豪说,通过参加各种演出,秦腔社团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很多孩子已从心底里爱上了这门艺术。如今,社团学员已发展到60多人,最小的6岁,最大的12岁。
“让传统文化走进孩子们的视野,点燃学生们热爱国粹、弘扬经典的热情,希望通过学校的努力,让秦腔文化深深扎根校园。”鹿淑豪表示。
谈起秦腔进校园的成效,省戏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团业务副团长穆小鹏表示,近年来,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通过走进各中、小学校开展秦腔进校园活动,为学生们开启了一扇近距离感受秦腔艺术魅力的窗口,提高了学生人文素养,增强了学生们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行为自觉和文化自信。
“秦腔艺术是流淌在陕西人骨子里的文化血液,如何将这一文化传承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省政协委员侯红琴建议,应加强与各中、小学及各大院校的合作,培养学生对传统戏曲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还要不断加大戏曲研学开发力度,推动优秀传统经典文化传承,引导学生深入融入,推动秦腔文化艺术传承发展。